馬田史高西斯的《沉默》(含劇透)

silence-martin-scorsese-andrew-garfield-adam-driver-liam-neeson-1-22-at-10-34-40-pm
Image Source : The Playlist  

信仰是什麼?信念是什麼?人為什麼信仰或信念而活?

馬田史高西斯的《沉默》,第一個「鏡頭」就是沉默。那是人的沉默?是天的沉默?是神的沉默?

信仰,必須受到考驗。這是幾乎每個信仰都提及的教訓。不論是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乎佛教,考驗是測試一個人信仰是否真誠的難關。於宗教而言,考驗是「神」給予信徒的測試;但那現實是信徒對自己動搖的投射。所謂的「考驗」,更大程度是自我的掙扎:到底我所相信的為什麼改變不了外在世界?

《沉默》的故事講述一對葡萄牙的神父,在日本江戶時代(17 世紀)基督教被定為邪教的時期,試圖潛入日本尋找啟蒙老師費雷拉神父。原因是教會當時收到消息,指神父(Liam Nesson 飾)已棄教,同時決定放棄在日本的傳教工作;而這兩位年輕神父( Garupe, Adam Driver 飾;及 Rodrigues,Andrew Garfield 飾)作為其學生,為了証明老師沒有棄教,為了証明基督教能在日本再度興盛,甘願冒性命危險,到日本打聽其下落,並在當地傳教,對抗壓迫。但面對當時日本官府的強硬態度與壓迫,兩位神父因故被迫分道揚鑣;Rodrigues 神父多次重遇帶領他們到日本,但亦多次當眾「棄教」的信徒吉次郎(漥塚洋介飾),其後被官府捉走,與當時嚴厲打壓基督教的井上筑後守多次的辯論,並最終與其老師費雷拉神父重遇,而這當然不是最後的結局。

繼續閱讀 馬田史高西斯的《沉默》(含劇透)

寫在(沒份投票)的特首選舉前

特首選舉如箭在弦,尚餘幾天就是(一千一百九十四人)投票的日子。這次投票,將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的特區行政長官。普選之日似乎尚遠,當下作為沒有票的公民,也只能幻想一下自己可以投票。票投給誰,很多沒票的市民皆有自己的意見。有意見要別人投給誰,與自己真的投給誰是可以有落差的。投票者可以花三個月支持某候選人,而在選票前數秒改變主意。

投票是一個非常公共的私人行為。在投票區內,選票面前,只能獨自作決定。為了保持公平公正而使得投票時選民必需不受外界所干擾。大概唯獨投票一刻人才是一個「個體」;投票前後,人與人之間有著恆常的相互影響。人依賴與他人合作而生存。所謂的外界干擾,只能在投票一刻被抽離隔絕。在那一刻,投票者可以(但不一定會)把平常與不同人、團體、群體之間的影響置諸腦後,做出一個獨立的決定。

投票所選取的對象,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投票往往牽涉到公共事務,但又不直接是決定公共事務。(直接影響公共事務的決定的,為「公投」) 投票選擇的,是「候選人」。然而我們判斷的準則,往往會牽涉到候選人所倡議的政策方向、政治立場與取態、其公共事務哲學、對不同爭議議題的看法見解與判斷等等。 這些種種,都影響著投票者的意向。

只不過,云云眾多的範疇中,最核心的,還是候選人本身。

繼續閱讀 寫在(沒份投票)的特首選舉前

論 TSA 廢存

TSA 的廢存問題成為今屆行政長官選舉其中一個重點議題。當然,大家的焦點比較集中在小三的 TSA 上;不同的行政長官候選人亦曾就此表達立場。然而 TSA 背後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單單「取消」就可以解決;而廢掉了 TSA 又是不是有助學生學習呢?

TSA 的本意為學校評估其教學成效,透過這測驗得知學生的解難水平,從而讓每間學校微調教學的方法等等。教育局作為統籌香港教育制度的部門,無疑需要定期了解學生的水平及能力,以助調整教學的範疇與方法,確保不同學校的學生學習進度差距不會太大。

繼續閱讀 論 TSA 廢存

功利殺死了一門學科

約九年,我仍在港大就讀的最後一年時,理學院改變了聯招收生的方式。由過往各個學科獨立收生,改為「統一收生制」。這是為了迎接四年制大學課程所做的「準備」,本意或許是好的。在首年修讀基礎科程,涉獵各個範疇的科學知識;其後再選定主修及副修科目,讓學生按照自身興趣及能力去發展。那個被稱為「 6901 」的課程(JS6901聯招的課程編號),收納了天文、生物化學、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環境科學、食物營養、地質學、數學、數學/物理、分子生物學及生物科技、物理、風險管理、以及統計學這十餘個科目。

在實行統一收生制以前,香港大學理學院比較熱門的學系,包括生物化學、食物營養、分子生物學及生物科技等,屬於在聯招中競爭激烈的課程;我其時修讀的「統計學及風險管理學系」,以我當年高考的成績而言,僅屬中度競爭。統一收生制把這些熱門與冷門的科目置於同一收生體系裡,是利弊參半。對冷門科目而言,可說是增加了接觸這些科目的學生人數,理應亦會有比以往多的學生在首年「試讀」;弊處則在於把這些相對地冷門的學科置於更激烈的競爭中,主修人數將面臨更大挑戰。

繼續閱讀 功利殺死了一門學科

《情繫海邊之城》後感

《情繫海邊之城》 (Manchester by the Sea) 並不易看。它透過大量的插敘,使觀眾一直在疑問與思考,到底男主角為何對世界如此疏離,甚至帶點自我放逐之感。電影一開始大量男主角與工作對象的互動,呈現出一種極端的冷漠感。主角李(Lee Chandler,由 Casey Affleck 飾,並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是一名技工,助人通渠、收拾垃圾、剷雪等等。他似乎對人的互動異常冷漠 ( indifferent )。這種冷漠又被置於一個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中。枯燥、昏沉、灰調。但很快插敘中卻加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李,在漁船上與一個小孩一同釣魚,這個李,則是開朗幽默的。這種對比,使觀眾產生了疑問,而這些疑問,亦慢慢由故事不同的事件發展推進與過去的插敘。

冷漠源於自我放逐或封鎖。而封鎖的原因,也不外乎幾種:受到創傷,或是不願受傷。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並置的時空:一個在李開始自我封鎖或放逐之後;另一個則是較年輕時,李和親人關係融洽之時。兩個時空交錯,織出了一個更完整的故事。

繼續閱讀 《情繫海邊之城》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