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熱普城,我對他們的政治理念一向興趣不大,而且部份在實際上與現有泛民等的主張相差不大;另外一些則屬強烈的保守主義,而我不認為保守主義是人類社會應該朝著走的方向。因此我並不認同他們的主張與理念。這是我必須事先說明的,畢竟沒有一種觀察能夠絕對客觀。
我一直比較在意的,不是他們的主張的細節,反而是他們在修辭上的選擇。主張說實的走不出幾種變化,然而以怎樣的修辭去宣揚這些主張,卻真正能顯現一個組織的「性格」與「心理」。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從幾個立法會選舉後的觀察談談。
有關熱普城,我對他們的政治理念一向興趣不大,而且部份在實際上與現有泛民等的主張相差不大;另外一些則屬強烈的保守主義,而我不認為保守主義是人類社會應該朝著走的方向。因此我並不認同他們的主張與理念。這是我必須事先說明的,畢竟沒有一種觀察能夠絕對客觀。
我一直比較在意的,不是他們的主張的細節,反而是他們在修辭上的選擇。主張說實的走不出幾種變化,然而以怎樣的修辭去宣揚這些主張,卻真正能顯現一個組織的「性格」與「心理」。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從幾個立法會選舉後的觀察談談。
信任二字,是近年香港很多問題之精要所在。端傳媒今日一篇《專訪票站主任:港人對政府的不信任已深入骨髓》,由一位制度內的公務員把問題道出。我從此文中仔細觀察與思考,加上近日各式的政治人物之言論等,得出以下幾點觀察分析,算是稍作回應。
有關信任的問題⋯⋯
對於社會制度的信任,是維繫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石。簡而言之,是由於現代城市人口稠密,我們無法認識每一個人,因此必須依賴制度去維繫信任。香港過往的社會制度,尤其是公共事務的制度,深受英國的制度所影響,並因各種歷史政治因素而完善,成為了一套港人引以為傲的制度。這套制度支撐了香港的經濟發展,成為了區內以至全球的金融市場中重要的一員,亦使香港䌓榮。對於這套制度的信任,源自過往英國殖民政府的懷柔政策所影響下的政府改革,以及廉政公署的成立,使得香港得以一個廉潔、高效的公共事務制度,取得市民的基本信任。這個信任,在一般市民而言,是印象式的。大部份市民也許像我一樣,其實對於公務員體制、公共事務的行政、法律規定的詳情認識不深,然而從平日所見的事務,以及各式相關新聞報導中可見,那套公務員及公共事務的制度,是可靠、有效並公平的。至少,這在回歸前以至回歸初期,這種公信力依然存在。
直至近年,或,如很多人所指出,自今屆特首上任後,這種對公共體制信任的觀感急劇消失。其實自 2003 年起,香港人對於政府的信任度已大不如回歸初期。不過其後也許有過回升的趨勢,只是本屆特首的作風,加上傳媒的報導取向,使得這種信任幾近盪然無存。
新界西的獨立候選人朱凱廸最終成為今次立法會地區直選的票王,實在有如上屆英超由李斯特城封王一般,完全超乎意料之外。朱凱廸整個選舉工程,就如去年李斯特城面對一眾豪門一般,以小擊大,面對著各個政黨的選舉機器,朱凱廸只能動員理念相同的人,以各種方式去拉票。同時,由於朱凱廸提倡的是一種關注土地、環境、社區連結等的政治理念,所以其選舉宣傳品的製作,往往非常「土炮」,以回收的橫額、單車巡遊,甚至是各式的 upcycling 設計。這些宣傳物資都有別於傳統候選人的宣傳品,無疑是讓人耳目一新,能加深選民之印象。不過,注重環保也好,宣傳單張還是必須印製。朱凱廸的選舉工程裡,連同英文的宣傳品在內,(從其網站可見)有十二款的傳單,內容充實具體。在此先姑勿論到底政綱是否可行,但其認真的製作與宣傳其理念,以及對相關的議題的深入研究,足見其認真的態度。
終於到了立法會選舉的日子。
早前寫過兩個挑選候選人的原則,其時也寫到,投票的決定,還是得由自己去做。其他人建議什麼,策略上要投誰,你可以選擇相信他人提議的策略,同時也可以自己下最終的決定。這是此文的大前提。
此文的第二個大前提是,以下提出的,只是假如我是不同選區的選民,我會傾向投給誰。而這個「我」,大概可以代表的,是那些中間游離(但不考慮建制派候選人)的選民。而這個「我」,是主張要以協商作為政治的手段,去達成所有的目標。
在如此前提底下,我會提到旳,只有新界西與香港島。因為對於其他選區的候選人認知不算很深,也就不作任何評論,但仍會列出我會選擇的候選人。
新界西的候選人當中,我的選擇,是朱凱廸或黃浩銘。朱凱廸在論壇以至所有文宣中,皆表現出其認真要改革的決心。認真此一環,足以讓我夠信心投他一票,即使在一些政策上他或未能說是最熟悉,但認真的人不可能放過自己,能進入議會的話,我相信他能帶來改變。事實上改變也許早已展開:其選舉的文宣所用的方式,已經與眾多候選人截然不同。但這個不同竟也使他今天能高踞新界西的次席。這樣的候選人,實在是令人又敬又畏。同樣重要的是,從皇后碼頭到菜園村的抗爭,到今天參選立法會,朱凱廸還是一樣的,忠於自己。
而黃浩銘則具備相當的社運經驗,雖然我對社民連的理念不是完全認同,然而其對弱勢社群的關懷,亦是值得支持的。當然,選他的主要原因也是策略性的。因他亦是爭取新界西末席的一個重要競爭者。
香港島的選戰,我在因緣際會下也算是參與了一點。我比較想提的,只有黃梓謙。民主思路的中間路線,在如此分裂的社會底下,其實很難找到空間去爭取更多支持者。中間派別往往會被視為「兩面不是人」,建制派視之為泛民;泛民或本土派視之為所謂的「投共」、「建制B 隊」。在這種情形下,還是肯下盡功夫,一點一點的開拓支持者的基礎,實在是不容易。他的背景或許有點幫助,雖是在屋邨長大,不過憑藉努力考上港大,再獲奬學金於牛津讀外交碩士;其工作經驗亦使他走遍世界與內地。如此廣闊的背景,的確有助於展開對話。尤其是外交學的正正就是如何與不同文化的人對話。這一點我認為在今天香港顯得更為重要。再加上學者作為智庫的支援,在政策上、協商上、推動對話上,黃梓謙也會是一個能改變議會現狀的人選。而他的支持度由幾星期前的1%,到選前一天升至約 3%,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上升趨勢。唯一可惜的是,現今香港的氛圍,中間路線,或推動對話的路線實在是走得極為困難。
其他選區的選擇:
新界東:張超雄/麥嘉晉
九龍西:毛孟靜
九龍東:譚得志
超級區議會:鄺俊宇
各區候選人名單:
地區直選 (按抽籤號數排列)
香港島(15名單爭6席),各名單排首位者按序為:
1.黃梓謙、2.劉嘉鴻、3.葉劉淑儀、4.何秀蘭、5.張國鈞、6.詹培忠、7.鄭錦滿、8.羅冠聰、9.沈志超、10.王維基、11.徐子見、12.司馬文、13.許智峯、14.陳淑莊、15.郭偉強。
九龍西(15名單爭6席),各名單排首位者按序為:
1.吳文遠、2.何志光、3.毛孟靜、4.梁美芬、5.譚國僑、6.朱韶洪、7.黃毓民、8.黃碧雲、9.林依麗、10.蔣麗芸、11.關新偉、12.劉小麗、13.游蕙禎、14.李泳漢、15.狄志遠。
九龍東(12名單爭5席),各名單排首位者按序為:
1.黃國健、2.胡穗珊、3.高達斌、4.譚香文、5.謝偉俊、6.柯創盛、7.呂永基、8.胡志偉、9.譚文豪、10.黃洋達、11.陳澤滔、12.譚得志。
新界西(20名單爭9席),各名單排首位者按序為:
1.黃潤達、2.尹兆堅、3.高志輝、4.周永勤、5.鄭松泰、6.鄺官穩、7.田北辰、8.何君堯、9.梁志祥、10.郭家麒、11.黃浩銘、12.李卓人、13.黃俊傑、14.麥美娟、15.馮檢基、16.陳恒鑌、17.張慧晶、18.呂智恆、19.湯詠芝、20.朱凱廸。
新界東(22名單爭9席),各名單排首位者按序為:
1.方國珊、2.林卓廷、3.廖添誠、4.陳云根、5.梁國雄、6.張超雄、7.楊岳橋、8.麥嘉晋、9.鄭家富、10.葛珮帆、11.侯志強、12.李梓敬、13.鄧家彪、14.范國威、15.陳玉娥、16.黃琛喻、17.李偲嫣、18.陳志全、19.梁頌恆、20.梁金成、21.容海恩、22.陳克勤。
功能界別
區議會(第二)(9名單爭5席),各名單排首位者按序為:
801.涂謹申、802.李慧琼、803.鄺俊宇、804.何啟明、805.陳琬琛、806.王國興、807.關永業、808.梁耀忠、809.周浩鼎
近日臨近選舉,加上自己覺得是時候可以多寫,也就寫多了一點觀察評論。寫的不是什麼大是大非,也沒有要滿腔熱血的推動什麼,畢竟自己的風格是冷靜觀察,Like 的人甚至看的人不算太多也沒關係。寫觀察分析與評論,也只是想理清自己的看法,分享給有興趣思考的人而已。
在寫分析評論的過程中,我認為最困難的,不在於做 fact check,又或是整理思路與邏輯。這些都是可以有系統,以及有邏輯可循的功夫。寫多了自然熟練起來,雖然往往還是耗費精神時間,但是也有助分析來的更精確。我認為最困難在於,要如何確定自己的分析評論,沒有受到自己的個人喜惡或偏見,而影響到思路邏輯,以至論據的選擇。我不是說,寫分析評論不應有立場(分析評論是應該有立場的,不然只是一種客觀報導),而是如何在有立場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客觀地搜證、立論以至論證。
我自問,自己寫的分析評論,還是有立場,而且立場清晰的:我要求的是一種理性觀察為基礎的評論,而非感性感受的分享。我希望推動的是一種建基於理性觀察的對話,而非感性先行的宣示立場。然而不代表我是冷冰冰的觀察機器。我對於有些政治組織的憤怒與不滿,其實更甚於那些(願意花精神時間)去罵戰的網民,甚至會覺得除之而後快。我對有些所謂的意見領袖的犬儒與及其 taking advantage of 他們所擁有的話語權,也是同等的不滿。可是我的宗旨是:never let sentiment get the better of reason。即使我有各種的感性感受,到最後還是得通過理性的關口,方才可以變成能發表的言論。
我也不反對各種的 venting 。我自己也有一種宣洩不滿的寫作風格,而那種風格是很明顯有別於分析評論的。那是一種自覺:當我自覺我寫的分析評論有公共性時,自然需要建立一個 Public Self。而那些個人的感受,還是留在個人的 private self 的寫作之中吧。
毛記電視昨天上傳短片,其中一名主持,或容我稱之為「藝人」,以某民建聯候選人之宣傳色調衣著,以及手持相關色調之「宣傳品」,「落區」宣傳該候選人之「區議會選舉夠票」,「選情不急」等等。作為惡搞片段的確是大膽的一著。不過不等於可以被接受。片段上傳不久,已有質疑是否會被指為干擾選舉而受查;而相關候選人亦已落有關的部門落案,要求調查事件。
其實只要稍作思考,這段「惡搞」的片段,的確踏入了一個危險的區域。我可以想像得到這個概念的來源,是來自創作小組又或三五知己「吹水」的一種橋段。「吹水」中覺得有趣且有惡搞潛力,以毛記電視過往的習慣,即以量取勝的出產方式來說,如此橋段被製作成為短片不可說是意料之外。然而如此的出產方式之壞處,在今次事件中就顯露無遺。可以想像,這短片由製作到發佈,所經歷的編採決定,皆以「能否引起話題」為核心問題。如此的製作模式在過往能夠安然無事,因為相關的內容幾近無傷大雅,又或甚少觸及真正的公共事務運作。此段短片之所以踏入一個危險區域,其中一個原因是其接觸的人為真實的選民。從片段可見,這些選民包括了被泛民視為建制票源的長者等。而刻意誤導選民,的確是不能接受的做法,不論是在法理上抑或民主原則上。
而最吊詭的是,反建制派的人往往批評建制派,利用長者與弱勢的弱點取得支持;但這條惡搞短片背後的概念,其實同樣運用了這些人士的弱點,試圖使對方誤會某候選人「夠票」。因此在看此段片段時,還是會感到有所保留。這與我之前一直強調的,我們必須確立一套一致的原則有關。我認為此短片踏進一個危險區域的原因,則是因為其背後隱含著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心態。這種心態無疑是能帶來即時的快感。不過這種快感演變下去,將無意間合理化「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暴易暴」的手段。這兩種手段,往往會讓人「暫緩」對原則的堅持。可是當不再堅持原則,那麼立場的對立的分野在哪裡?
當然,如果視之為純粹的戲謔,或許可以無傷大雅;不過片段看得出帶著半認真的意味,同時由於無法得知「受訪者」或那些市民,在事後是否有被告知為戲謔惡搞,因此這亦是為什麼我認為是次的短片的確有過火踩界的嫌疑。事實上,毛記電視也很快把該段短片收回;不過相關的影響已經造成,而到底相關製作單位是否要負上任何責任,就只能交由相關部門去決定。
我個人對於毛記電視,或 100 毛的戲謔其實沒太多好感。儘管有些時候其內容的確教人眼前一新,但相關的模式,實際上是以海量的帖文嘗試找出能夠瘋傳的話題。這種製作的模式,與香港某段時期電影行業的「七日鮮」實有相似之處。然則 100 毛或毛記電視在這個時代,冶娛樂與公民參與於一體時,如此快速的製作模式,我認為是次事件,將是一個警號。以戲謔方式參與塑造公民意識之路,實在還是得有更多的思考作骨幹。
日前,朱凱廸於臉書發帖,指出東鐵西鐵之車費差距極大,造成新界西市民交通費用高昂的問題。而其後,田北辰之團隊又於臉書發帖反駁,指東鐵線之每公里車費其實相比西鐵線高昂。具體數字請參見以下連結:
朱凱廸網誌:http://bit.ly/2bE8MTd
田北辰臉書:http://bit.ly/2bSVE8F
簡而言之,兩者差異在於,朱凱廸以上水至紅磡的距離及車費作計算;田北辰則以羅湖至紅磡之距離及車費作計算。網民之反應,當然是認為田北辰團隊之回應才應被視為「篤數」的計算方式。這或多或少,與田北辰的親建制立場,以及朱凱廸的反建制立場有點關係。那麼,客觀一點來看,又應如何作評論呢?
明顯地,朱凱廸的計算方式,是以香港居民日常生活之習慣作為本位。一般來說,居於香港並且有投票權的居民,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可以視為「境內」的流動。因此,以境內的鐵路服務作計算,是以貼近一般市民生活之視角來計算。田北辰團隊的計算方式,則以「公司」為本位。港鐵公司營運鐵路,提供的服務包括了羅湖站(以及沒被計算的落馬洲站),因此按照田北辰團隊的邏輯,每公里車費的計算方式,需要把羅湖站包括在內。表面看來,似乎只是「視角」的不同所致的差異。
但其實心水清一點的話,是可以看到,以「公司」為本位,即整條東鐵線為考慮的收費而言,上水至紅磡之車費,與及羅湖至紅磡之車費實有巨大的差異。
羅湖至紅磡,單程八達通收費
|
$38.1
|
上水至紅磡,單程八達通收費
|
$10.2
|
由此可見,其實港鐵在車費定價上,是考慮到,往紅磡的乘客需額外負擔上水至羅湖之車費。畢竟,上水至羅湖之距離,按照田北辰與朱凱廸的計算的差,只為 3.4 公里。往羅湖的乘客,則需支付多一倍的車費。按距離計算,羅湖段至上水段之車費,每公里超過 $7。實際上,在筆者調查時更發現,羅湖往上水之車費(單程八達通收費),只是 $24。換句話說,羅湖往紅磡的乘客,如果先在上水站出閘,再由上水坐去紅磡,相比起不出閘便宜 $3.9。當然,這可以說是「時間成本」。
田北辰團隊的計算方法,實際上就是把羅湖至上水之額外成本,轉移至上水至紅磡的乘客的身上,造成「東鐵線每公里車費比西鐵更貴」的現象。如此做法不難理解,畢竟田北辰曾為九廣鐵路管理局主席,如此的「掩眼法」實在並非難事,稍有商業頭腦與統計學的知識者,皆可幾近隨心的運用數字去改變觀感。
而朱凱廸的計算方法,針對的不止是每公里車費,而更指出了「時值」的準則。「時值」準則是針對巴士收費作為比較。事實上, 西鐵的定價顯現是針對巴士定價定下準則。如此之準則是否有合理的理據基礎,這是值得深究的。
田北辰團隊以「篤數」去形容朱凱廸之分析,然而實際上有「篤數」之嫌的卻是自己的計算。這種誤用詞彙的現象,其實廣見於泛民建制與本土候選人。問題是,當這些詞彙被如此的濫用與誤用後,一切政綱將變得流於表面而欠缺內容。由各派候選人之辯論表現可見,香港的政治流行著這種只具表面而欠缺內容的「爭議」。這大概是為什麼很多選舉論壇更像是街市罵戰的原因。
是以,我只呼籲各位,在決定投票前,請務必考慮候選人實際的議政能力,即辯論、談判與提出具體可行的倡議的能力。即使立場並不完全符合自身旳立場也好,這種能力將使選民日後向候選人/議員反映自身的利益與訴求時,得到具體的回應與考慮,並可能改變候選人/議員之立場。
(參選新界西的名單,有黃潤達、尹兆堅、高志輝、周永勤、鄭松泰、鄺官穩、田北辰、何君堯、梁志祥、郭家麒、黃浩銘、李卓人、黃俊傑、麥美娟、馮檢基、陳恒鑌、張慧晶、呂智恆、湯詠芝、朱凱迪。)
昨日網上流傳新界東港台選舉論壇,容海恩律師的表現,與其名單中的譚領律在身旁的真情流露,成為了另一熱議焦點(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30/19754269)。一向甚少看蘋果日報動新聞的我,也禁不住要分享此 video,因為譚先生的真情流露,實在太過真誠不掩飾,並且近乎完美的演繹了網絡金句:「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_一樣的隊友」(為免冒犯候選人,在此還請讀者只行填充)。
譚先生被拍到,在容律師(毫無自覺地)發言時,先「沮喪低頭」,其後把雙手交叉於腰間,並在容律師發言(尤其是其言論不合邏輯)時多次的輕拍容律師的手臂,基本上就是「夠啦,你冷靜啲」的意思。而在主持宣佈容律師發言時間用完時,譚則流露出微笑,感覺是鬆一口氣,「Finally! 」的感覺。
譚先生的身體語言,以至各種向容律師提示的小動作,實在是反映了現時香港政治中的一種情況。走出來見人的,面對群眾發言的,往往不知所言何物,而在後方支援的,只能落得一個「無眼睇」的地步。而最可悲的是,由於後方支援的,或因各種原因(比如說,資歷、名氣、地位、關係)而暫時未能成為走在前方面對公眾的那位,他們即使更了解情況,即使有更好的能力,即使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忍,什麼時候該說什麼,也無法直言不諱的指出,只能在後方眼睜睜的看著各種醜態百出。
譚先生的舉動,似乎有別於不少建制派的梯隊成員。起碼在我們看到的片段中,譚先生非常自覺,並且在聆聽時亦有思考:「到底容律師的發言是不是有問題?」又或起碼他在腦海中亦有思考如何回應對手的提問,方會到聽到容律師的發言後,露出一副失望的表情。
不知有多少泛民的議員在看到此幕後,有想過於本屆選舉後,嘗試把譚先生挖角?能如此自覺,甚至能勇於嘗試「制止」失言的上司,如此人才留在建制,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