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TSA 廢存

TSA 的廢存問題成為今屆行政長官選舉其中一個重點議題。當然,大家的焦點比較集中在小三的 TSA 上;不同的行政長官候選人亦曾就此表達立場。然而 TSA 背後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單單「取消」就可以解決;而廢掉了 TSA 又是不是有助學生學習呢?

TSA 的本意為學校評估其教學成效,透過這測驗得知學生的解難水平,從而讓每間學校微調教學的方法等等。教育局作為統籌香港教育制度的部門,無疑需要定期了解學生的水平及能力,以助調整教學的範疇與方法,確保不同學校的學生學習進度差距不會太大。

繼續閱讀 論 TSA 廢存

功利殺死了一門學科

約九年,我仍在港大就讀的最後一年時,理學院改變了聯招收生的方式。由過往各個學科獨立收生,改為「統一收生制」。這是為了迎接四年制大學課程所做的「準備」,本意或許是好的。在首年修讀基礎科程,涉獵各個範疇的科學知識;其後再選定主修及副修科目,讓學生按照自身興趣及能力去發展。那個被稱為「 6901 」的課程(JS6901聯招的課程編號),收納了天文、生物化學、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環境科學、食物營養、地質學、數學、數學/物理、分子生物學及生物科技、物理、風險管理、以及統計學這十餘個科目。

在實行統一收生制以前,香港大學理學院比較熱門的學系,包括生物化學、食物營養、分子生物學及生物科技等,屬於在聯招中競爭激烈的課程;我其時修讀的「統計學及風險管理學系」,以我當年高考的成績而言,僅屬中度競爭。統一收生制把這些熱門與冷門的科目置於同一收生體系裡,是利弊參半。對冷門科目而言,可說是增加了接觸這些科目的學生人數,理應亦會有比以往多的學生在首年「試讀」;弊處則在於把這些相對地冷門的學科置於更激烈的競爭中,主修人數將面臨更大挑戰。

繼續閱讀 功利殺死了一門學科

Common Sense

commonsense400x150

Common Sense 常被譯為「常識」,但常識不見得只和知識有關。前文提及, 常識可以檢驗專家、制衡專家;常識也可以用來協助讀者分辨哪些是 fake-news。有人說,有了通識教育,理應一般學生的常識也不會太低,可是從很多生活例子所見又並非如此。到底常識是什麼?

早兩天我與家父晚餐時聊到有關常識,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即使常識能達到文首的目的,也並不是每個人有這樣的時間去累積那麼多知識。對我而言,常識與知識是有分別的。有很多知識的人不見得有常識,很有常識的也不一定是學富五車。知識可以協助我們增加常識,也有助我們作更好的判斷。不過,至此為止,常識還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似乎沒有任何範疇可言;不像是物理、化學、工程、會計等等,是具體地與世界的某個範疇有關。要談常識是什麼,也許還是得看看 Common Sense 的意思。

繼續閱讀 Common Sense

「病態教育」

Maths
圖片截自 Topick  的Facebook 截圖

日前經濟日報的 “Topick 話題” 有一報導,題為《考起碩士生的小一數學題 毛孟靜:病態教育》 。看了標題,會以為是什麼深奧的題目。點擊進去一看,其實只是簡單的推理題,題目本身到底是小學練習,抑或是小學奧林匹克數學練習在此無從稽考,不過實際上即使不是奧數的題目,小學四五年級也應有能力解答之。毛議員的批評,似乎有點斷章取義立場先行。不過,她口中所說的「病態教育」正正反映在這一種心態之上。

這種心態在於,要學生答對答案比起要學生思考更重要。這種題目是否真的很深?它要求解答者有的,只是對加減數的認識,以及基本的推理能力。它困難在於需要把兩者同時應用而已。然而,這種題目卻是最能使學生覺得有趣,又或最需要動用腦袋去思考的題目。它的目的不在於「操練」而是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以邏輯推理的能力去解答。操練是要讓學生對相似的題目感到熟悉,而能夠「不加思索」地解答;引發學生思考,卻強調學生能夠面對各種奇怪的問題也能思考如何解決。

香港教育的「病態」在於,我們期望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能夠「有創意」,但是當給予學生這類題目的時候,又會指責題目太深,「考起碩士生」。香港教育的「病態」在於,我們竟然期望教育制度能夠讓學生不用經過思考就能夠有解決困難的能力,能夠不用思考就能訓練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還記得小時候對於這種數學難題更感興趣。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不沉悶。它們需要動腦筋;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想得到答案,但是那種趣味,並非課本中的死板題目可比。

功課與教育

早前在《時代週刊》中看到一篇文章,論述為什麼父母不應迫小孩做功課 - 至少,不應在小學及幼稚園時這樣做。文中引述了美國一份綜合自 1987 至 2003 年有關功課的各種研究,總結出這種功課與成績,及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的「correlation」。

無疑這其實是一種「呀媽係女人」的道理。做功課當然對成績有影響,而兩者也就一定有相互的關係。然而,年紀越少,這種正面相互的關係就越弱。這其實也是顯淺不過的道理:有哪個小孩會想一天做幾個小時的功課?小孩子活力充足,自然更希望能夠多遊玩一點。實際上,教育從來都不只是依靠功課。但為什麼在這裡,功課的重擔似乎有增無減呢?

繼續閱讀 功課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