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

近日重讀各類中國文學(論語、詩經、唐詩等),而我閱讀的習慣總要拿著筆寫一下,因此就變成了抄讀這些文學作品。剛巧家裡有仿毛筆,就想重溫一下以往練寫書法的感覺。可是大抵真的太久沒有用毛筆了,即使只是仿毛筆,還是沒法好好控制筆觸。最常見的問題,是寫的時候不自覺地用了很大的力。力度大了,自然壓得深,筆劃亦因此變得粗糙。 抄寫了幾首唐詩,漸漸把手放鬆下來,筆劃終於比較能夠有變化,撇捺橫豎等等也有了比較清楚的不同。但是手的感覺總讓我感到不太踏實:輕柔,彷彿飄在半空之中沒法找到著力點。仿毛筆已如此,不知以毛筆寫起來會怎樣了。

毛筆,以至外國的墨水筆等這些從前的書寫工具,書寫起來何其不便!但卻又因為這種不便,迫使書寫者必需要以一種不徐不疾的速度書寫。因此即便是抄寫,也需要讓腦袋動起來:不能寫太快也不能太慢。也因如此,寫本身這個動作讓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倒不像我們現在以鉛筆、原子筆,甚至電腦寫作一般快捷。 因為慢,所以必需要去蕪存菁,否則書寫需時卻又寫下大量雜質,就是浪費了。反過來說,現代文化因為科技所影響,速度成為了重點。談著談著,不知不覺間把事情拉到文化去了。書寫的文化在今天也許成為了一個過去。一般人已經習慣於以電腦輸入的「書寫」模式。

「書寫」模式,也就意味著我們思考的方式有所改變。相比起以前的人,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否有不同了?

Michael Haneke – Amour

米高.漢尼卡的《愛》講述一對步入晚年的愛人如何面對死亡。全片圍繞著這對老夫妻在這段最後的日子中的生活。患病的妻子情況日益惡化,相伴多年的丈夫如何照顧她是整部電影的主體。

當然,從電影一開始的一刻,我們已經知道了結局。但這卻並沒有影響到觀眾的投入。電影以最簡單的鏡頭與場景,卻把人生中最重要的議題通通都深刻的道出。極大量的情節在於刻劃出丈夫照顧妻子的種種細節:從日常的飲食,到洗澡、睡覺、上廁所,到交談的細節,通通都透過兩位老演員演繹。

透過最平凡的鏡頭(全片幾乎都是定鏡拍攝,場景也設定在一個尋常中產之家),展現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但卻是在兩位終老的老伴在面對死亡的恐懼的那個非常時刻。因此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即使只以最單純的方法呈現,都具有了種種不尋常的沈重。這種生活的瑣事成為了種種撼動人心的情節。

在我看來,《愛》中的丈夫,可以說是一種超人或英雄。在陪伴自己半生的伴侶病入膏肓之際,傾盡心力去照顧。觀眾幾乎可以說感受到其壓力悲痛,是以電影中轉折的一刻,卻是來得如此平靜與理所當然,但又同時教人心痛得沒法說話。

《愛》讓我看到了,愛就是付出。但,一個人愛另一個人能夠付出到哪一個地步?《愛》中的丈夫到最後,是不願付出了?還是因為愛…而甚至願意那樣?

有關 The Unnecessary Observer

一直以來, 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觀察者.

即使還沒對文化藝術感興趣, 也還沒讀到有關視覺文化研究的理論前, 我也認為自己能夠與別不同的地方在於, 我有某種洞察力, 以及思考的能力.

但, 何謂  Unnecessary observer?

像我這種, 不完全是學院派, 又沒有以大眾口味為出發點的觀察者, 大概就是多餘的, 不被需要的觀察者. 說到底, 社會需要的, 一是具有某種資歷的人的意見, 或, 需要能夠賣錢叫座的意見. 或, 需要的是, 如何幫助讀者得到利益、或感覺良好的意見.

但是, 我相信, 即使是看似無用的意見/觀察, 也有其可用之處. 至少, 我是這樣覺得, 所以決定在這個自由的平台上寫.

喜歡的, 可以常來看 ; 更喜歡的, 請留言討論. 不喜歡的, 也歡迎爭論狂罵. 我相信的是, 唯有當集合不同的觀察和意見, 才能更完全的了解世界.

 

Robert Wilson and Philip Glass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Graphic from http://bam150years.blogspot.hk/2012/09/einstein-on-blog-your-einstein.html

香港藝術節開展不久,其中最矚目的當然是羅伯特.威爾遜與菲力普.格拉斯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這部在 1976 年上演的四幕歌劇,可說是轟動了當時的觀眾。在場刊上格拉斯就說到,那時的觀眾的反應是「這是什麼鬼東西」!

沒看過的人也許不能理解。那也許我可以描述一下:想像一部歌劇,沒有故事性,也幾乎沒有歌詞。對白的文本基本上更像夢囈。音樂則是一大段又一大段的聽上去像重複又帶有微少變化的音樂段落。說到這裡,一般人會覺得,這大概只會是一個小時以內的東西吧?可是,《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是一部長達四至五小時的歌劇。「這是什麼鬼東西!」這句話可就立刻生動的描述了觀眾的想法。

時至今天,實驗劇場幾近泛濫,但《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還是有著其獨特的魅力。當中的樂章雖重複卻又有著某種魔力。因為在所謂的重複中,不論是音樂或視覺上也能慢慢找到了變化。再者,整個場景的設計融合了科學、法律與藝術,以及人類哲學與科學上一個重大的議題:時間。視覺上的素材可以說是多的很。因此即使是欠缺故事性,還是有很多的可看點。

因此,要說這個作品的什麼的話,我也只能說:既然作者想說的是時間,那就讓我們進場欣賞作者提供我們「觀看」時間的機會。歌劇中大概我們只能以最原始的方法去觀看與感受,像嬰兒去觀察世界一樣:什麼也沒有意義同時也有意義,但是我們還是經歷了無數個四小時的觀察。《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能夠成為這樣震撼的作品,除了其實驗性至今幾乎無人能及以外,它還把觀眾還原到最原始的階段。因此看這個歌劇的意義不在於看懂,而是在於放開一切既有的觀念,放下別人對該劇的詮釋,就把那四個小時交給 Robert Wilson and Philip Glass。然後,讓觀看成為了演出的主體,甚至若自己還有餘力的話,觀看自己觀看的過程,這四個小時如把我們帶會嬰兒時代一般,開拓了我們的感官。

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