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主場 ﹣ 首集的啟示

早前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星期六主場》(星期六主場) 中,邀請了合和實業主席、地產建設商會副主席胡應湘先生,作為第一集的嘉賓。《星期六主場》作為港台新的訪談節目,它的節目簡介如是說:

有人說:「星期六主場」是喉舌, 如果是喉舌的話, 我們希望節目是市民的喉舌, 問市民想問的問題, 無論那位嘉賓來到作客, 節目主持人麥嘉緯都會問大家想問的問題, 無論他怎樣迴避, 都會一直問到他回答為止, 嘉賓來到我們的錄影廠, 都要聽我們的, 因為主場是我們, 這是「星期五六主場」。

作為一個「市民的喉舌」,我們可以預期,主持人是作為大眾市民的代表符號。而第一集邀來的嘉賓的背景,來自近年香港熱議的「地產霸權」的地產界。明顯地,胡先生在此也不只是地產霸權的符號人物,而是作為香港中的「特權階級」或「上流社會」的符號(其作為地產商會副主席、前全國政協)。以此作為《星》的首集的嘉賓,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節目作為「市民的喉舌」,當然希望為市民發聲,而嘉賓不能迴避問題,「嘉賓來到我們的錄影廠,都要聽我們的」。明顯地節目設立了一個權力關係:作為主持人,有著整個節目的主導權;而主持人是市民的代表符號,亦即市民在這個節目中,是權力者;受邀的嘉賓,在節目中是客,是被權力支配者。因此首集的嘉賓作為「上流社會」利益者的符號,在節目中被市民代表的符號所「支配」和「主導」,正正是一種社會現狀的權力關係的倒置。

這種權力關係的倒置,固然是希望為作為普通市民,亦即被「地產霸權」所壓迫的市民,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對他們生活的壓迫者(即「上流社會」),在那樣的場合中反過來被壓迫,或起碼處於權力關係的下風。雖然也不能否定節目亦有希望讓觀眾能夠接收到更多不同的意見的作用,然而觀乎第一集中主持的提問方式、形式本身的限制,以及所邀請的嘉賓的象徵意義看來,似是前者的成分居多。

假使有看第一集的《星期六主場》的話,不難發現主持人與嘉賓的表現的對比。主持人在一些場合中,透過提問新的問題,打斷了胡先生闡述;主持人透過提出二元式的立場選擇題,要求胡先生在兩種立場中選其中;同時主持人亦沒有針對胡先生的觀點上的漏洞作出相應的提問,而是多次以媒體上可見的各種觀點,要求胡先生對這些觀點作回應。相反,胡先生似乎於節目中表現從容,並且時而引用各種的史例作為支持,雖然其觀點依然具有不少漏洞,但未見窘態或處於明顯下風。主持人似乎未能發揮所謂的「主場」的優勢,致使整個節目看起來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權力關係倒置,甚至乎可以說,胡先生某程度上是處於較強勢的一方。

首集《星期六主場》似乎無法運用其形式賦予的權力關係,使得「上流社會」的代表符號處於下風的情況,給予了我們一點有趣的啟示:形式賦予的權力關係並非必然。因為形式上造成的優勢,也可能被懂得這種遊戲規則的人看穿,反客為主,即使在形式上處於下風仍可主導形勢。如此的情形,放大到整個政治環境來看,即使我們能夠爭取到普選(作為一種形式,一種賦予人民的權力優勢的形式),也不見得人民能夠成為整個權力關係的主導。簡單以美國為例,即使其民主制度實行多年,然而其權力關係依然是被各種權力團體主導,而非單純的人民主導,可見民主制度雖能賦予人民選擇的權利,但整體的權力關係依舊。

《星期六主場》給予我們的啟示,作為爭取香港民主的各種團體理應注視,並在爭取形式上的民主時,必須同時了解在形式賦予的權力以外,其他影響權力關係的因素。畢竟普選只是形式,要發揮民主制度的最大功效,還得著力使人民能夠具有實行民主的質素。觀乎現時的媒體狀況以及政治狀況,使乎還雖更努力使人民能得到更全面的資訊,而這一點則得依靠各種媒體的努力了。

(2013年10 月1 日, 1468 字)

首集 星期六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