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蘋果日報的頭版,以張震遠的商品交易所的風波為題。標題為「張震遠案 ﹣ 曾俊華暗戰CY」。先不說其把商交所所牽到的案件變成了張震遠的案件(在此刻張震遠本人還沒被起訴或邀請助查),今天主要說的,是其頭版所用的影像。
頭版中所用的影像,我之所以不稱之為照片,是因為其明顯並非單一的攝影照片,而是透過多張照片組合而成的「蒙太奇」(Montage)。然而,一般來說,報章上看到的照片都比較容易傾向被認為屬「新聞照片」,而這類照片都比較被認為屬紀實性而非經過大幅度的處理。而紀實性的背後則具有「客觀」、「紀實」的意義。因而,在形式上而言,使用了照片的蒙太奇作為頭版的照片已經具有某種動機。
這種動機在頭條的標題中得到呼應:它所指的並非「事實」的本身,而是一種猜測想像。而這種想像,又透過了影像本身得到了一個形式上的隱藏:形式給予了一種客觀紀實的外表;而內容上則是根據「合理」想像的猜測。想像,或合理的推測,因而得到了一種客觀性的暗示。
影像本身亦具有特定的意味以配合標題。由不同照片所組成的影像,在眾多該三位被攝者的影像中,特意的選取了曾先生的那個動作;同時把梁張二人放置成像梁擋於張的身前。(梁張二人是否於同一照片中我暫時無法完全肯定);而中間的黑色色塊營造了其對抗或分裂的氣氛。因此影像本身也帶有了某種潛藏的訊息,同時又利用了新聞影像的特性,輕巧地把這種經過處理的影像帶上了客觀性的暗示。這種客觀與主觀在形式與內容間的差異使得這頭條新聞在具有推測性的情況下戴上了客觀事實的面具。
除此以外,內容與形式皆傳達了另一個訊息。正如文首所說,此案為「張震遠案」,而其他報章則用上「商交所案」;標題又以「曾俊華暗戰CY」為題;而照片中的,剛好亦只有三人。明顯地,整個報導的重點並不在發生什麼事,而是什麼人與什麼人有怎樣的關係:因此,在眾多的訊息中最核心的,是要傳達「政府的管治傾向於人治」。
然而,這訊息是否客觀,或這樣的分析是否客觀?我沒法為此下定論,但至少,此則新聞在形式上以及影像的運用上,都在試圖讓讀者認為其訊息或分析是客觀的。
新聞照片的客觀性具有歷史性,在過往影像科技不那麼發達時,一般的新聞照片比較難以修改,而且影像的普及性只有數十年歷史,我們很大程度仍然認為影像具有很大的客觀性,尤其在新聞媒體上的影像。因此每每有新聞圖片被揭發經過修改時,總會引起一陣討論。然而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其修改(與其說修改,不如說是創作)的目的性很強 ﹣ 影像並非為提供客觀的證據而存在,而是為了加強標題的閱讀性而存在(與此同時,亦有意無意地為新聞標題加上了某種客觀性。)在閱讀這類「新聞」的時候,我們能夠多保持客觀以及警覺,不致落入影像與文字的迷思之中,將大大影響我們如何思考與社會的關係。
201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