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ie》中的 Male gaze 與女性 empowerment

Image source : https://www.bbc.com/news/newsbeat-66184513

看 《Barbie》時有想到有關 male gaze 這詞。放下這些理論與疏於閱讀多時,何謂 male gaze 實在要重新去認識。也許是《Barbie》之故,The New Yorker 於 7 月中有一篇 The Invention of “The Male Gaze”  (by Lauren Michele Jackson) 的文章,可說是扼要地講述了 the male gaze 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在此稍為分享一些要點,以供參考:

Male Gaze 一詞於 70 年代由 Laura Mulvey 的一篇論文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中提及,"male gaze projects its fantasy onto the female figure, which is styled accordingly.” 論文主要論述在電影業行內慣常的處事方式,如何反覆鞏固父權想像 ( Patriarchal fantasy)。Mulvey 當時認為是可以心理分析 (psychoanalysis) 的層面去探討這種想像。而當時,Lacan 的理論幾乎是電影研究必備的。Lacan 的「凝視」應用於電影研究時,按 The New Yorker 文章作者指,是透過看銀幕中的人來產生一種認同感 ( a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於 Lacan 前,Freud 對於「觀看」則取另一種態度:觀看往往帶有一種偷窺意味。文章續指:Lacan 的觀看,是會反射觀者自身的,透過鏡像來認識「自我」;Freud 的觀看,則是把所見的(不論人或物)物化來得到樂趣。

Mulvey 則認為電影透過消費某種想像的形像,來把上述兩種「觀看」之間的張力得以調和。在電影院裡,觀眾的視角被攝影機主導,而觀眾亦由畫面中人物被安排的行為或舉動得到樂趣或愉悅。Mulvey 認為這些人物大多為女性,是因為電影是社會的產物,這些人物出現時必然遵從一種生產的法則,即,它們是社會塑造我們觀看的方式的產物。而社會中性別的角色,是以父權體系的視角確立的階級分層 (class division):女性是被動的 (passive femininity) ,男性是主動的 (active masculinity)。

Image source : https://people.com/movies/issa-rae-cant-confirm-deny-anything-barbie-film-exclusive/

Male gaze 的說法,是在 60-70 年代的電影與思潮脈絡下產生。相隔半世紀,電影與社會的發展自然有所不同,亦有不少電影擺脫 male gaze,以「女性化」的視角去創造,因而也開始有了 female gaze 的說法,比如是 Celine Sciamma 的《浴火女子的畫像》便是一例。

上述大概總括了一部份 Lauren Michele Jackson 文章中有關 Male gaze 的背景脈絡。有興人趣者可以搜尋該文章再作深入閱讀。

繼續閱讀 《Barbie》中的 Male gaze 與女性 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