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林老師風波的原點

林老師與警察口角風波越演越烈,至上週末於旺角各自支持方的集會活動引起更多衝突,使得事件演變成為罵戰。而各種形形式式的討論也覆蓋了整個社交媒體(至少,假如你有關心社會議題的朋友的話)。

上週末的集會,主要圍繞的是有關粗言的部份。批評林老師者,認為作為老師不應以粗言辱罵警察,否則成為了學生的壞榜樣,同時亦有部份退休警員站台,支持警方當天的做法;支持林老師者,則認為她的路見不平、「保護言論自由」的行為不應被之後的失言蓋過,同時亦認為她受到猛烈的抨擊,具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由於集會地點也就在原本事件發生的旺角行人專區,雙方再次衝突也屬意料中事。

不少的討論,以及集會都把焦點放在粗口之上,並從此引申出一系列的見解,卻未見有足夠的討論,去分析是次事件會造成如此大迴響的原因。就像診斷病症一樣,找到了病因才能對症下藥。以現時的集會及討論來看,事件受到爭議的,以抨擊林老師一方來說,是警方與林老師之間的口角中,「老師的用語不當」,令人失望且會影響莘莘學子;然而,支持林老師的一方認為,當天林老師的激動,並非無理,而是由於(他們認為)警方在處理青年關愛協會(青關會)圍堵法輪功示威攤位的做法令人失望,而林老師是出於義憤才激動失言。於他們來說,事件的起因是「警方的處理失當,才導致老師失言」,因此老師不應被猛烈抨擊,而其「路見不平」的行為應受到肯定。追溯下去,當然就會變成有關警方當天如何處理青關會與法輪功的衝突的手法之上(這亦是支持林老師一方極力指出的),也就是說,「警方在處理政治立場不同的示威衝突時沒有持平處理」。

來到這一步,一般人也許認為,這就是事件背後的起源吧?然而,我認為,不論是「老師用語不當」,抑或「警方沒有持平處理」也好,兩者都只是把焦點移離了問題的核心。

冷靜回想一下,這次再普通不過的警民衝突,之所以為人廣泛討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事件本身有什麼好看,而是源於一條上傳的短片,以「香港警察冷靜應對發火女教師」為切入點。這,才是一切爭議的起源。這短片是以讚揚香港警察冷靜應對情緒激動的對方為目的而先廣傳;其後有人認為短片斷章取義,「忽略了當天警察容忍青關會圍堵法輪功」而把其他短片上傳,同時掀起了更廣泛的討論。因此,問題的原點,在於一開始短片取了讚揚香港警察的冷靜,而被認為「忽略了事件本身的脈絡,對片中的女教師不公平」。

單看警方處理突然介入青關會及法輪功的衝突的林老師的方法來說(畢竟,如林老師所言,她並不支持法輪功,行為上亦可推論她不支持青關會),是尚算恰當的。我們可以想像當時青關會及法輪功的在場人士已有一定的緊張情緒,而如果警方的職責在於「保持場面的秩序不致失控,同時讓在場示威者得以繼續示威」的話,則當時企圖進入封鎖線的林老師作為路過的行人,的確未有充足的理由要求進入封鎖線內,而其後情緒失控,則更難讓警方有理由放行。因此基本上警方的做法是企圖確保封鎖線內的雙方不至於情緒失控而引起衝突。以這個角度看來,警方的處理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站在「對青關會/親中團體反感」的人來說, 警方不顧青關會完全圍堵「處於弱勢」的法輪功的攤位的手法,則是「不公平」的(這裡,不公平是一種觀感上的不公,而事實上兩者依然在場地有示威的行動自由,即使,青關會的手法是無賴的。)因此,對於不在場但又持有這種看法的人來說,警方阻止林老師入場聲援法輪功,就被視為「不公平的做法」,而警方在這種觀點底下應有的做法,是要求青關會(作為無賴的一方)離去。但進一步看,假如在青關會沒有挑起衝突的情形下要求其離去,其實亦會被指控為「不公平」(即使在我看來,這種所謂的「不公平」的指控也是極其無賴);而「放行林老師入場聲援」的做法,我就不知道如何替「對青關會/親中團體反感」的人判斷了。

而當天警方處理青關會與法輪功的爭執是否完全恰當,則不在現場以及不清楚當天來龍去脈的我無從判斷。然而,可以想像的是,類似的情形中,警方不能隨意驅趕任何一方,因為畢竟當雙方各自有各自的形式表達意見而未有出現暴力的衝突時,任意驅趕任何一方都會違反了政治中立的原則。假如有說當天青關會的行為屬挑釁性而應受驅散,放諸其他情況,如果是反對政府者的行為屬挑釁性而受驅散,則可以肯定警方會被指為政治打壓。因此當日不驅散雙方示威者的做法,即使在觀感上讓人覺得縱容了青關會的人士,但警方能做的只有向雙方示威者作為調解。(不過可以猜測的是,青關會人士的目的就是挑釁在場的人士引起衝突,只是其手法難以立刻被警方阻止而已。)

因此,問題最終極的核心,其實在於我們對於警方如何處理兩個不同政治取向的團體在集會時衝突的手法的期望了。然而,這種期望,有多少屬於不理性或脫離了法治精神?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為「公平公正」?這些才是真正值得討論的問題。

20130807 (1933 字)

情緒失控的公民榜樣 ﹣ 為什麼林老師不是公民的良好榜樣

近日於網上流傳一位老師與警察的口角事件受到熱烈討論,日前(8月2日)數位教師發表聲明,支持林老師的做法,並認為其「正是公民的良好榜樣」。其原因在於「林老師並非支持法輪功,卻挺身而出,捍衛法輪功的和平集會和言論自由…她所珍惜和堅持的,正是我們必須守護及留給下一代的價值。」

持相反意見的人,則主要認為林老師面對警察的勸喻時,多番以辱罵及粗言相向,有失為人師表的身份。此一點在聲明中,以「林老師當天的工餘身份,實與一般公民無異,一時失言,情有可原,而根本與她的教學工作無關」作為解釋。

而事發當天,綜合各影片所得的大概情況,可以理解為當天青年關愛協會試圖以反集會的方法圍堵法輪功在行人專區的攤位,而警方接獲報案後只以阻隔圍觀人群處理;其後林老師因路見不平,而與在場的警員理論,理論期間因警員的態度等原因而情緒失控,進而作出謾罵。從影片中得知,林老師的丈夫當天的情緒亦比較激動,甚至有指其向封鎖線內的青關會成員挑釁。而青關會成員亦有作出反應。

根據這些來判斷的話,林老師當天路見不平,為處於弱勢的法輪功發聲的行徑是值得認可的;然而當天林老師與警方交涉的過程中,情緒到後來幾近失控,變成單純的言語攻擊警方,則並不能說成「公民的良好榜樣」。我認為,一時失言實屬小事。然而在當時的對峙雙方都處於緊張的情況下,要路見不平又不能好好控制情緒,才是無法成為聲明中所說「公民的良好榜樣」的原因。

良好的公民,沒錯必須具見義勇為的熱情,也有對公義熱切的追求;然而更重要的是時刻保持冷靜,不讓情緒失控影響行為。韓老師、施老師,戚老師,我明白你們支持同道人的熱心,也認同林老師的見義勇為,但要把她說成「公民的良好榜樣」,就要謹慎了。畢竟為人師表,作為良好榜樣,必須在面對驚濤駭浪都能冷靜應對呀!

(2013-08-03, 待續)

英雄

這是一個渴求英雄的時代。

英雄,往往是作出自我犧牲從而造福人性者,尤其以助弱勢者。一個渴求英雄的時代,反映了時代的兩個特點:

一,時代中的人們很多處於弱勢而感無力,強權落於少數人之中,因而渴求有英雄的幫助,追求美好的改變,重掌生活的權力;

二,時代中的人們冀望有英雄出現,對抗強權,作自我犧牲造福萬民,因此自己可以享受其成果;

一)是指向環境的因素,因為時勢,使得人們希望有英雄的出現;
二)則指向心理,因為人們都不願「當英雄」,而是渴求英雄的「出現」﹣ 出現而非成為,亦即希望英雄是他者而非「我」。

這是一個,人人都渴求英雄,卻沒有人想成為英雄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