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訪問一座建築 – 實驗紀錄短片 Villa Empain

Villa Empain Trailer

電影: Villa Empain  (2019)   導演: Katharina Kastner   片長: 24 分鐘 仍可於 MUBI 觀看

要拍下一個「保育」建築的故事,是不是一定要有人現身說法,或是用上各種口述歷史的方式,用語言來說故事?建築本身能不能為自己說話呢?又或者換個方式問,拍這樣的故事的人,有信心讓建築自己說話,有信心讓觀眾自己領會嗎?

早前看了一部紀錄短片,就是如此一言不發地說了一個建築被保育、重生的故事。但一言不發不等於那是一部默片。它只是不以我們慣常依賴的語言去敘事而已。這部紀錄片是有關一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美術館。它本為一個富翁 Louis Empain 的別墅,由瑞士建築師 Michel Polek 以 Art Deco 的風格建成,但其外觀又具有一種 Bauhaus 的風格。建成後,Empain 並沒有搬進去。大概是認為這個建築物本身具有一種藝術品的感覺,1936 年 Empain 把這幢別墅捐予比利時當局, 作為展示應用藝術 (Applied Art) 的藝術館。二戰期間被德軍佔用,其後輾轉成為個蘇聯大使館、重新落入 Empain家族又再售出,1995 年空置後,到 2007 年才被列為受保護建築,其時已經殘舊破落。但同年被 Boghossian Foundation 購入翻新,並再度成為美術館。

Image Source: https://iffr.com/en/2020/films/villa-empain

這部名為 Villa Empain 的紀錄片由 Katharina Kastner 拍攝,並於 2020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映。面對這個充滿故事的美術館,她並沒有選擇訪問任何人,而是決定以影像訪問這座建築。

那如何才是「以影像訪問」呢?

一個訪問,總有受訪者與被訪者。以影像訪問,即是不以語言,單從畫面去「問」和「答」。導演與攝影採取怎樣的角度去拍,以及採取怎樣的敘事,正是「問」;而「答」則是建築本身的展現,也是導演採取了怎樣的畫面與剪接。建築本身提供了各種的「答案」,死物本身也已是一種答案:它的存在就是答案。

答案,也是藏在觀眾的眼中。沒有了聲音或人的解說,畫面本身就提供了一切線索,讓觀眾自己尋找答案。而這亦是看這部電影的樂趣之一。

Image source: Daniel Hollerweger

把語言抽走後,影片反而更開放。因為觀眾不能藉被說出來的故事主導了他/她的觀看方式,反而得更直觀地感受影片拍下建築的各種面貌,並由觀眾觀看的經驗與感受主導了他/她對這座建築的認識。同時,導演亦有提到這座建築給予她的一種特別的感受,藉著以這種沒有語言的紀錄,似乎觀眾更能體會導演造訪現場的感受。如此的紀錄片,也能說是忠實地反映了一個觀看者(導演)的主觀感受吧。

常聽說,紀錄片要保持客觀才能反映真實。然而,是否一定只有客觀的才是真實?又或者應該問,是否有一些情況下,主觀更能反映真實?創作者的主觀角度以及如何介入現實,也可以是讓我們認知真實、思考何謂真實的出發點。當然,這也要視乎創作者是否真誠對待作品,抑或是帶有某種 agenda 去拍攝。

Image Source: MUBI Twitter

Villa Empain 這部短片作出了一個不錯的示範。它帶著導演的主觀感受與角度,引領觀眾感受到這座建築的歷史,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為什麼這座建築經歷種種以後,最終還是與藝術結緣。相比起聆聽相關人士的現身說法,或是配以旁白解釋其歷史,我覺得這種任憑觀眾感受的方式更為自由與民主。它沒有要觀眾接受導演的觀點,也不是要求觀眾絕對客觀持平,反之,它希望觀眾自行思考,並從各種影像的並置與串連中,找到屬於觀眾自己的想法。它沒有控訴也沒有追捧,它只是以不同的角度呈現建築本身,讓觀眾感受這座建築曾經歷過的時間洗禮,以及它現在再度具有生命的一面。

最重要是,導演並不是有故事想說而拍這下紀錄片,她只是準備了各種材料,來訪問這座不會說話的建築物,並透過電影讓 Villa Empain 訴說自己的故事,這正就是以影像訪問一座建築了。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