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 Art 定係呃?肯用心睇的,就是 ART – 論台灣 「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之專業組得奬作「持攝影機的人」

過了所謂的香港「藝術三月」,想不到由台灣那邊傳來更值得一寫一看的當代藝術作品。

一切,由「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引發的熱議開始。台灣的網民與傳媒似乎對專業組得奬作品頗有討論,引發本地網媒《立場新聞》的blogger 分享,再經 Facebook 友好分享傳入我的眼中。從事攝影,對攝影有點興趣的我,抱著一種「食花生」的心態看看得奬作品的影像,卻被作品的完整性與概念所吸引。不得不說,網媒的報導、友人的點評,似乎都無法看出是次比賽評審獨具慧眼之處。因此也就忍不了手,還是想寫幾句回應一下。

「持攝影機的人」所受到的「評論」,香港《立場新聞》報導,以「打卡照」形容之,更言「呢啲場面周街到係,去轉大館、art basel 包你影到手斷。」無疑這是一種最表面的評價。台灣網民的評價,按引述就是說「爛」,而網上找到的其他評價,包括覺得第一名放在裡面對其他攝影師「不公平」。
然而,如果細心地看(以及閱讀其創作理念)的話,不難發現這個「持攝影機的人」的系列,實際上影像充滿閱讀的層次,而我也必須佩服評審能看出當中的觀賞樂趣。這裡也容我分享,我在觀看這系列照片時的樂趣吧。

按此觀看得奬作品 https://www.100.president.gov.tw/photo_professional.html##

 

top1_4_Chen Yun Chi
「持攝影機的人」- 陳運奇 2019  ( source : https://www.100.president.gov.tw/photo_professional.html## )

「持攝影機的人」的影像首先吸引我的,是當中營造出一種疑幻疑真的影像質感。攝影師(相信是)運用光線的效果,使得被拍攝的「拍攝者」具有某種尤如 「key 上去」(即運用綠幕後製加工到某些場景)之質感。攝影師自述創作理念中便提到,「於是在景深前後一致的畫面中,便形成了被攝人物、他們所拍攝的影像,以及由創作者(我)所呈現的空間之間的多層次影像辯證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影像看起來有一種「虛假」之感。

然而,這種感覺之上,此系列照片所展述的,正是「觀看」與「再現」之間在當代人處境中的辯證意義。攝影,本質而言是一種「觀看」的行為。然而,攝影又得以藉「再現」讓觀眾能再「觀看」。「持攝影機的人」則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以「觀看他人攝影」,以及「總統府」與「民眾」之間的權力關係,把「觀看」內藏的權力關係又加上另一層意義。可以說,當中的概念是相當完整的。不過概念完整以外,執行出來的效果能夠使觀看者找到一種樂趣,殊不容易。要知道,「呢啲場面周街都係」,與及能夠把之執行到如此影像質感的水平,當中正正是「藝術家」與「空想家」之間的差距。

這個差距,大概作為從事攝影的人便會知道。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便是「觀看的框架」(亦即構圖)。此系列作品的構圖,使得被攝對像非常突出,甚至有時只呈現攝影者的一部份。同時當中亦展現了被攝對像所拍攝的「影像」,構成更強烈的「後設(Meta) 」感。可見創作者對於「攝影」這種行為的反思,同時把這種行為納入了「不一樣的總統府」的主題之下,構成創作者所說的 「多層次影像辯證意義」。

可惜是,一般觀眾也許只停留在「影像」最表層的意義,便決定把這種多層次的創作視為一種「呃」(詐騙),然後自己拒絕作更深度的觀看與閱讀。其實,是藝術(ART)抑或是「呃」,說到底就是觀者自己有否用心去看而已。

而有趣是,台灣總統府見網上反應如此,也發文充分地解釋專業組首名的得奬理據 ( 參考連結: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4244) 。就這一點看來,台灣總統府似乎勝了一仗。(起碼在我而言如此)

20190404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