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姆《逃避自由》(一)

佛洛姆 (Erich Fromm) 的《逃避自由》並不是一本易讀的書。不易讀,是因為它寫的是當代人為什麼不自由。而這是一種很難去認同的觀念。我們身處的當下,不論在言論上或經濟上,也是比起歷史上很多時期都自由得多。偏偏佛洛姆卻寫出了,現代人為什麼不自由。他寫的不止如此,而是寫現代人會逃避自由,自行選擇臣服於「權威」。

這看上去不像是個容易接受或容易理解的概念。為什麼會有人自願放棄自由,願意服從權威?然而再細想一下,其實也不無可能。佛洛姆從歷史出發,在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當時的宗教與文化,剖析了各種促使人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的心理。透過他的剖析,讀者很難不去觀照自己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活動。

撇除了有關歷史與宗教的印證部份,佛洛姆的論述核心就是,人本來有著對他人的一種「依賴」,就像嬰兒必須依靠母親的餵哺才來存活一樣。到能夠自由的年齡,卻也會因自由而要面對各種危險而感到焦慮,因而會放棄自由獨立,重新依附著另一些「權威」。佛洛姆認為這延伸出去,放諸大眾心理也成立。在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代,卡爾文主義及路德宗的教義崛起便是一例;而他亦以納粹主義作為當代的例子(這部份我還沒讀到)。

佛洛姆提到的卡爾文主義以及路德宗兩個教派,其對歐洲的社會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他不止一次提出,若沒有這兩個教派的崛起,資本主義難以成形。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的基石,某程度是源於這種逃避自由的心理。

我雖還沒讀到有關納粹心理學的部份,然而從前段佛洛姆的寫作方式可預見,他將從社會發展歷史、經濟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去剖析納粹主義之所以能製造出如此影響的因由。以我僅有的歷史知識所知道,文藝復興之時,與及納粹主義崛起之時,皆是處於歷史上的一些變遷時代。文藝復興,據佛洛姆所寫是由於中世紀的社會經濟模式開始出現變化而促使一部份人具有「個體」意識而促成;納粹主義則源於一次大戰後戰敗國德國的社會經濟情勢而興起。粗略地看,社會與經濟的變遷確會使大眾心理出現變化。因而理解這種心理的變化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課題:尤其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當大眾心理出現扭曲時,會出現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說,納粹主義抬頭、文化大革命的人禍等等。

這在社交網絡發達的今天又變得更為重要。因為大眾心理的活動機制變得普及化,而互聯網又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窄,然而人的心理也許還沒有適應到這種變化。因此大眾的心理會走向何方,會否再次進入扭曲的 neurosis,又或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會否為上述的心理活動加添未可預計的推動力?《逃避自由》一書不一定能提供答案,然而卻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參考。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