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夢想背後

今天報章報導如此新聞一則 : 一名九優狀元放棄會計界的高薪厚職, 改行當巴士司機「完夢」。

新聞報導這位廿六歲的青年毅然放棄會計界的工作,投身兒時夢想的工作:巴士司機。如此「違反常人邏輯」的決定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報章用以搶睛的賣點。兩份報章分別報導此事,而選取的角度也大同小異。面書上亦熱傳此新聞,分享對於這位青年追求夢想的勇氣,亦同時鼓勵友儕一同為夢想努力。

我固然支持這種追夢的勇氣,毅然辭職這種事我也做過(甚至當時是拒絕了升職的機會,然後過幾個月再辭職),也明白當中所會面對的種種;今天撰文並沒有要討論這些的意思,反而更想看看媒體怎樣作為一個 myth creator 的角色,鞏固了大眾的意識形態。此文主要用上了符號學家羅蘭.巴特的《神話學》中的「現代神話」(Myth Today)的想法作為基礎。以下也盡量不用上該專論中的理論性字詞,以使文章更易於閱讀。

兩篇新聞的報導主要想傳達的訊息大抵是「追夢者」的難能可貴,或「年青人就應該追著自己的夢想」,而這個訊息,以我從面書的分享中觀察所得,亦是一般讀者所接收到的。但這真的是讀者唯一閱讀到的訊息嗎?而這又是否真的是媒體想要傳達的唯一訊息嗎?

有面書友人就說:是他具有那樣的條件(即,家庭環境許可,財政上許可,本身具有專業資格等等);亦有友人說他具有重上高位的條件(即其專業資格背景);而報導本身亦加插了各種評語,如獵頭公司的評語(主動,擁有與別不同的經驗有利將來工作等);而主角本身的想法亦被放於報導中(如:追夢真的很奢侈/現在放棄一點實現夢想,將來才實現夢想則放棄更多)

所以,表面上在讚揚青年追夢的決心的報導,事實上會有很多不同的訊息夾雜在其中,並一次過被讀者接收。這是現代神話(又譯迷思, myth)的一大特質:它們把一些訊息當作自然而然的道理,混在一些別的東西之中一併傳達。使得那些訊息不會被讀者抗拒,或接受這種意識屬於自然而然的事情。以此新聞為例,我們可以看看在「追夢」這個主要訊息背後,隱藏了什麼的訊息。

首要的當然是青年的背景。本為高材生,大學畢業並於會計界工作數年後成為經理,卻毅然辭職尋夢。反過來說,也可以說:尋夢必需要透過順應大環境所需,工作數年累積一定資本才可尋夢。如此一來,雖說是透過「改變」的行動來追尋夢想,然而其「改變」實際上並非擺脫既定的觀念:即必須先累積資本才有資格尋夢。這其實是我們社會每天都奉行的原則:先累積資本才可談其他。這變相是把「追夢」納入了社會運作的原則當中,而非真正的對抗主流的想法,即使行動本身具有反抗意味,卻因為報導而被「收編」回到社會當中。

其次,則是報導的重點,皆在於「棄高薪厚職來追尋夢想」。高薪厚職與夢想在此被視作對立的兩個條件,彷彿社會中有不明文的規定,認定夢想等同薪酬低的工作,又或,薪酬高的工作並不能列為「夢想」之列(但事實上多少人的夢想是有高薪厚職)。因此追尋夢想往往「必須」有所犠牲,而且是物質上的犧牲。最重要的是,這種犧牲換來的,是快樂。物質上的犧牲換來了快樂,變相也可以是鼓勵要先追求物質上的東西,然後才追求快樂。當然這個並沒有亦不能在報導中明言,但能夠犧牲物質,需要先擁有得到物質的條件。這些是在報導背後所隱藏的條件。

其三,則是在這個新聞中隱藏了兩個階級的對立:一邊是文職,或所謂中產以上的工作,另一邊則是工人階級的工作。兩者的薪酬以及社會普遍對兩者的印象有很大落差,因此這位青年的「追夢」才成為了「新聞」:因為兩者的落差太大使得其決定不符合一般人的期望。但是這種期望並非自然而然,而是由於我們的社會歷史以及發展歷史所致。它具有的意義在於:我們現在身處是資本主義社會,一般人的期望為文職工作,從而成為所謂的「中產」;而工人階級/藍領的工作並非一般人所期望的「夢想」。然而香港的發展中,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以工業為主,當其時工人可以說是一份理想工作。可見報導本身把這種歷史以及社會背景隱藏,把「一般人期望做文職工作」當作在自然不過的事,才使得「狀元棄高薪厚職」成立。

其四,把藍領工作作為「工作假期」這樣看待,或把之當作他人羨慕的對象,其實有很濃的消費主義/資本主義特色。對於工人來說,這樣的工作是他們的生活之本,然而「夢想」本身是「生活以上」的。因此把他人的生活之本當作一種「假期」來「體驗」這個行為具有某種的消費性。對於本身以此為生的人來說,他們對於這新聞的觀感可能來得很不一樣。也就是說,這個新聞的目標觀眾可以肯定並非這些工人,而背後隱藏的,是讀者為中產階級的假設,亦即假設了世界是以中產階級的角度出發,從而反過來迫使世界接受中產的價值觀。

另,值得留意的是,兩份不同的報章不約而同的就這個並非大新聞的事件放於頭版或港聞的第一條中,亦有相當重的意義。

看新聞,讀新聞,閱讀其報導的手法以及取入點,以及其背後所隱藏的各種概念,是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人想要獨立思考的一個重要條件。我抗拒現時報章流行指責政府中人「偷換概念」這種用字,因為媒體本身就非常擅於建立「現代神話」(myth),而這些「神話」其實與「偷換概念」沒兩樣,甚至比之更為厲害:因為它把各種歷史以及意識形態自然化,把這些意識形態當作了自然的一部份,彷彿世界都是「本該如此」。但世界並不會「本該如此」,而是我們能夠影響以及改變的。

報導:

蘋果日報: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30520/18265592

明報:http://news.mingpao.com/20130520/gba1.htm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One thought on “新聞背後,夢想背後”

  1. 事實上,我不喜歡這類的新聞…

    第一,我看不到新聞價值;沒錯,追求夢想放棄高薪厚職這做法,可能會令只盲目工作的人回想起過去曾有過夢想的自己。若果是這類的原因,我能夠接受…但又不用放在A1吧?我覺得這對報導中的年輕人會帶來某程度的壓力。

    第二,感覺上,報導不知有意還是無意,貶低了當司機這職業的價值;正當社會上(包括我們的政府)都在宣揚「職業無分貴賤」、「行行出狀員」時,為甚麼當一個會計師決定成為司機時,要強調他放棄高薪厚職呢?這讓我覺得編輯(至少撰稿的記者)根本就無意間將司機這職業看成「不入流」的行業…如果我是這個年輕人,當我看到記者這樣貶低自己夢想的職業時,我不會笑得出來。如果我是司機的話,我也會很生氣…我會覺得記者很不尊重我,因為為什麼要用一份月入過五萬的職業和我的職業來比較?究竟為什麼你要用其他職業來貶低我的職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