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賑災

日前有聲音指呼籲不要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引來了很多社會的迴響。筆者無意左右讀者的捐款意願,只是看到媒體的報導與實際上的意見往往帶有偏差,而其中亦有各種可以討論的空間,故撰短文一篇嘗試討論。

新聞報導標題的重要性

事件起源為曾任記者的呂秉權先生日前接受電台的電話訪問,其訪問內容被部份媒體概括成為:「跑過大陸新聞的,一個仙都不會捐」。這種吸睛的標題固然讓讀者很快能投射出某種情感而願意細讀該新聞。然而,更多的讀者其實不會看新聞的內文,以及呂先生本來那個訪問說出這句話的前文後理。因此網上的討論,就不少人借此,指出內地各種捐款去向不明的恐怖情況,呼籲群眾不要捐款以免助紂為虐。

然而,呂先生的訪問中所指「一個仙都不會捐」的,是中國的官方組織, 但同樣的訪問中,亦有提及到如何捐款能夠避免捐款落入不明用途中,如留意其機構的行政款項所佔的比重,機構本身的信譽,以及一些本地的機構以助救災的各方各面(如醫療、救援物資等)。那麼,標題是否存有誤導,或至少流於片面/斷章取義?或至少,並非完全準確的反映了說話者的意思。

放棄行善還是借此撥亂反正?捐出的僅是善款還是善款以外的軟體?

捐款與否的另一爭議在於,有媒體以及群眾反對港府從賑災基金中撥款一億予四川省政府賑災,認為此舉不能確保善款不會被挪用或被貪污,同時列舉大量的證據說明上次的地震捐款有不少落於貪官手中或用不得其所。這裡我們可以先看看這篇文章: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5%9B%9B%E5%B7%9D%E5%9C%B0%E9%9C%87-%E6%8D%90%E9%8C%A2%E7%88%AD%E8%AD%B0%E9%81%8E%E5%BE%8C/

有趣的是,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內地的制度不足,捐款容易被中飽私囊,或是被用於賑災以外的地方。這對於一般市民的捐款來說,假如捐往運作不透明的機構的確如是。但以政府的身分來說則有點不一樣。由於一個政府有其運作的制度,也必然要對作為善款的公帑去向作出跟進,不然就難以為撥款給賑災基金提供足夠的理據。假設,上面的文章中的作者所言屬實,則政府的捐款的作用不單在於協助物理上的重建,同時亦可為內地的制度帶來一種參考,亦為內地的工作文化帶來一種新的衝擊:由於香港一直以專業以及完善的制度自居,這些特點在日常的情況下只透過各種交流的活動來分享而非實踐。然而在這種非常時期,則可以讓如此的特點能夠更具體的應用於各種情況之中。雖然要改變那種巨大的體制並不容易,但如此的機會也許能成為各種改變的契機。

人道救援與政治

這部份筆者並不是很有研究,同時也不清楚國際的慣例如何。但筆者認為重要的是政治不能凌駕人文關懷。人道救援亦不應因為政治的原因被干預。那是一種危險的本末倒置。因為假若政治的取向或理念凌駕在人文關懷之上,則即使審議政策,也必然不能以人文關懷為最終的考量。同時那也給予政治取向不同的對手一種把柄或口實,去指責這種取態。看見有人受災而伸出援手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一種本性。而這種本性不會因為任何的原因而被埋沒,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

現在華人社會中,最大的國家中這種本性被隱藏。而身處她的前端的我們,是否也隱藏這種本性?還是更應該發揮行善的心,希望慢慢改變這樣的情況?

20130426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