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舞台:由文本到空間 後記

04-080-volksfeind-fff
Image sourc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 Jan Pappelbaum

要了解 Jan Pappelbaum 的設計,實際上必須了解出身德國 Bauhaus 系統訓練的他,作為建築師,以至廣義而言的設計師,如何看待「設計」這件事。

在四天的研討會中,透過德英翻譯的溝通下,Jan 很詳盡地解說了他在 Schaubühne 裡二十年的工作,也講述了這二十年間他的設計如何演變。過程中,我留意到 Jan 很常以「solution」去談他的設計。以 Solution 而非 Design 去講述不同的舞台設計,背後暗示的就是每一個設計,其實都對應著它的 「problem」。這也許就是為何 Jan 的分享,對於身處不同文化背景脈絡的我們如此重要。

我所觀察到的是,不少參加者往往提出這種問題:「請問你的設計是否想表達某某概念」或「你選擇如此設計是否想表達某某意思」。他的回答往往會是,某設計出於實際或功能性的考量。驟眼看上似乎是問題碰到壁,但這也許是德國以及 Bauhaus 系統訓練下,與我們對於「設計」這回事的認知的差異。Bauhaus 其中一個重點精神,在於「Form Follows Function」,亦即設計的形式需要跟從其功能。不過到底一個設計的「功能」何在?而設計師又是否決定「功能」的人?

繼續閱讀 什麼是舞台:由文本到空間 後記

看 Toneelgroep Amsterdam《源泉》( The Fountainhead) 的空間與敍事(一):空間觀

10945_791x545
Photo From Toneelgroep Amsterdam, by Jan Versweyveld

《源泉》的空間觀

看《源泉》(The Fountainhead)最大的難度在於,這個舞台劇的空間很容易讓觀眾迷失於其中。這種迷失,或多或少出自觀眾對於「空間」的既定觀念。因此在評論《源泉》之前,我們不妨想想這個舞台空間的設計。

要了解這個舞台空間,也必須先大致了解《源泉》原著小說的結構。Ayn Rand 以故事四個人物作為主軸,分別是建築師 Peter Keating,評論人 Ellsworth Toohey,媒體大亨 Gail Wynand 以及建築師 Howard Roark。故事大致跟隨時序開展,各個部份則以相應人物為敘述核心。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的《源泉》基本上也保持了這個骨幹,以四場戲,四小時展現《源泉》探討的議題。

繼續閱讀 看 Toneelgroep Amsterdam《源泉》( The Fountainhead) 的空間與敍事(一):空間觀

《心之偵探》:假如福爾摩斯與華生活在今天 (含劇透)

FIN_PipeandGun_finished

數年前,BBC 的電視電影劇集《新世紀福爾摩斯》(下稱《新》)掀起了福爾摩斯熱潮。《新》劇把福爾摩斯帶來了當代處境,幾近完美地把原著搬到當代處境,並把案件的細節與當代科技融合。作為《福爾摩斯》(下稱《福》)迷當然看得很開心。不過忠於原著是一種呈現方式,另一種呈現卻是從原著中提問/提煉出其精神。林奕華的《心之偵探》(下稱《心》)則是後者。福爾摩斯迷要是想看原著定必大失所望;但是想從福爾摩斯中看出當代精神的,則會滿載而歸。《心之偵探》的英文名字 “This Is Not a Pipe and I am Not Sherlock Holmes” 已預告了這不是重現福爾摩斯;其副題《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學家》則告訴觀眾,這是一部由《福爾摩斯》啟發出來的哲學家作品。《孤獨即地獄》則暗示了,貫穿全劇的是「關係」。

繼續閱讀 《心之偵探》:假如福爾摩斯與華生活在今天 (含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