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2 】 佛洛姆《愛的藝術》

在 《愛的藝術》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中,又有一段如此寫道:

「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通過愛情去達到新的結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
( The awareness of human separation, without reunion by love — is the source of shame. It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source of guilt and anxiety)

在此前,佛洛姆提出,亞當與夏娃之所以在吃掉禁果後感到羞愧,在當代中根本不應以「十九世紀拘泥的道德觀」去解釋。他們絕非看到裸體的對方而感到羞愧;而是當他們看到對方與自己有所不同,陌生之感覺隨之而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去愛對方」。

差異所產生的陌生感,是由於人意識到「我」的存在。是看見了「他者」方才產生了我。而愛,則是接受了「他者」的各種與自己的不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我」這個意識產生以後,孤獨感將會出現。因為人意識到,他與世界之間存在著分別。那是人與動物之最大差別:動物不會視自己與世界為「我與他者」。動物與自然世界就是一體的存在;而人,則從這個「一」當中分裂出來。

要消除這種孤獨感的方法很多;《愛的藝術》中羅列了歷史中出現的各種方式,由集體縱欲(於我而言,就是各種的 festival, celebration 與 carnival ,它們可以是直接在性方面的縱欲,也可以是間接的),到酒和毒品,到各種儀式與節制(形成一種集體的意識,因而成為了「一」)。在當下今天,一個 Facebook Post上的 like,一個 instagram 上的 like,一個即時通訊軟件上的回信,成為了消除孤獨感的解藥。

由始至終,人類文明中各種的發明,在《愛的藝術》中似乎都可被視為解答人生存於世的一個終極問題:如何克服孤獨感。

即使像我,自命或自以為能與孤獨感共存,在某些時刻,還是會被這個問題所難到。孤獨感所引發的不安與恐懼,無疑能使人做出各種不合理的行為。禮儀、道德、法律,各種侵略、軍事發明,音樂、藝術、文化,以至宗教,種種都是為了確保人在做出不合理的行為前,能夠舒緩孤獨感所引來的不安。

然而,縱觀人類文明歷史,確實沒有比愛更有效地使人克服這種孤獨感。

【閱讀筆記】 佛洛姆《愛的藝術》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中如此道:

「浪漫式的愛情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認。儘管傳統形式在美國依然可見,但人們更多的是尋求『浪漫式的愛情』,尋求個人的會導致婚姻的愛情經歷。這種自由戀愛的新方式必定會大大提高愛的對象的重要性,而不是愛情本身的作用意義。」

這段他談的,是產生「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的原因。亦即為什麼普遍人認為愛不可以學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把愛情視作「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的問題。

也就是, Can’t love 遇上 Mr/Ms. Wrong 的問題了。

這個時代的問題在於,很多人明明是 can’t love,卻以為自己遇上了 Mr./Ms. Wrong;而當所謂的對象那麼唾手可得隨時能替換之時,要發現自己是一個還沒學會愛的人,是多麼的困難與難受。意識到自己「還沒學會愛」是一件異常痛苦難受的事情。因為那一刻人才會明白,「愛」這回事並非一種無條件獲得的東西,而是無條件付出的所有。

Unconditional love is never a noun you can acquire, it is a verb.

佛洛姆《逃避自由》(一)

佛洛姆 (Erich Fromm) 的《逃避自由》並不是一本易讀的書。不易讀,是因為它寫的是當代人為什麼不自由。而這是一種很難去認同的觀念。我們身處的當下,不論在言論上或經濟上,也是比起歷史上很多時期都自由得多。偏偏佛洛姆卻寫出了,現代人為什麼不自由。他寫的不止如此,而是寫現代人會逃避自由,自行選擇臣服於「權威」。

這看上去不像是個容易接受或容易理解的概念。為什麼會有人自願放棄自由,願意服從權威?然而再細想一下,其實也不無可能。佛洛姆從歷史出發,在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當時的宗教與文化,剖析了各種促使人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的心理。透過他的剖析,讀者很難不去觀照自己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活動。

撇除了有關歷史與宗教的印證部份,佛洛姆的論述核心就是,人本來有著對他人的一種「依賴」,就像嬰兒必須依靠母親的餵哺才來存活一樣。到能夠自由的年齡,卻也會因自由而要面對各種危險而感到焦慮,因而會放棄自由獨立,重新依附著另一些「權威」。佛洛姆認為這延伸出去,放諸大眾心理也成立。在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代,卡爾文主義及路德宗的教義崛起便是一例;而他亦以納粹主義作為當代的例子(這部份我還沒讀到)。

佛洛姆提到的卡爾文主義以及路德宗兩個教派,其對歐洲的社會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他不止一次提出,若沒有這兩個教派的崛起,資本主義難以成形。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的基石,某程度是源於這種逃避自由的心理。

我雖還沒讀到有關納粹心理學的部份,然而從前段佛洛姆的寫作方式可預見,他將從社會發展歷史、經濟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去剖析納粹主義之所以能製造出如此影響的因由。以我僅有的歷史知識所知道,文藝復興之時,與及納粹主義崛起之時,皆是處於歷史上的一些變遷時代。文藝復興,據佛洛姆所寫是由於中世紀的社會經濟模式開始出現變化而促使一部份人具有「個體」意識而促成;納粹主義則源於一次大戰後戰敗國德國的社會經濟情勢而興起。粗略地看,社會與經濟的變遷確會使大眾心理出現變化。因而理解這種心理的變化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課題:尤其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當大眾心理出現扭曲時,會出現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說,納粹主義抬頭、文化大革命的人禍等等。

這在社交網絡發達的今天又變得更為重要。因為大眾心理的活動機制變得普及化,而互聯網又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窄,然而人的心理也許還沒有適應到這種變化。因此大眾的心理會走向何方,會否再次進入扭曲的 neurosis,又或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會否為上述的心理活動加添未可預計的推動力?《逃避自由》一書不一定能提供答案,然而卻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