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愁:一種觀看的視角

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裡,甚少讀到有快樂的哲學家的。如果真要說,大概只有莊子吧?那為什麼哲學家或多或少都帶點哀愁?抑或,其實正是哀愁促使他們成為思想家或哲學家?哀愁與哲學家有什麼關聯,也許不會有答案。但我最近倒是看到一篇文章,大談一個熱衷於哀愁的國家--葡萄牙。

葡萄牙在聯合國的 World Happiness Report 裡 157 個國家中,排名 93。那真的挺低吧?香港的排名是 74,台灣則是34,中國排名 82,首名的則是丹麥。可是,這個國家似乎樂於陷入哀愁中。葡萄牙人被問及今天過得怎樣時,似乎多以「過得去吧」來回答。

繼續閱讀 哀愁:一種觀看的視角

【舊書新評】劉以鬯《島與半島》

【舊書新評】系列引言:

此系列將不定期(即按本人的閱讀進度)搜羅出版多時的舊書,讀後寫一篇新的評論。這是一個堂皇的藉口,讓我能追回一些應讀或想讀卻太懶沒有讀的書籍;並且思考在當下閱讀這些書的意義與感想。

--------------------------------------

島與半島
獲益出版的《島與半島》封面

 

《島與半島》是劉以鬯在七三年開始連載的作品,到七五年結束。九三年由獲益出版社出版。原來連載的六十五萬字,被刪減至只餘十多萬字。據劉以鬯的自序所說,《島與半島》不是「情節小說」,也不是「新聞主義小說」,也不是「紀實小說」。這無法歸類的小說是一次嘗試。而寫作的動機,是「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將實際存在的現象轉為藝術真實。」

繼續閱讀 【舊書新評】劉以鬯《島與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