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 Art 定係呃?肯用心睇的,就是 ART – 論台灣 「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之專業組得奬作「持攝影機的人」

過了所謂的香港「藝術三月」,想不到由台灣那邊傳來更值得一寫一看的當代藝術作品。

一切,由「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引發的熱議開始。台灣的網民與傳媒似乎對專業組得奬作品頗有討論,引發本地網媒《立場新聞》的blogger 分享,再經 Facebook 友好分享傳入我的眼中。從事攝影,對攝影有點興趣的我,抱著一種「食花生」的心態看看得奬作品的影像,卻被作品的完整性與概念所吸引。不得不說,網媒的報導、友人的點評,似乎都無法看出是次比賽評審獨具慧眼之處。因此也就忍不了手,還是想寫幾句回應一下。

「持攝影機的人」所受到的「評論」,香港《立場新聞》報導,以「打卡照」形容之,更言「呢啲場面周街到係,去轉大館、art basel 包你影到手斷。」無疑這是一種最表面的評價。台灣網民的評價,按引述就是說「爛」,而網上找到的其他評價,包括覺得第一名放在裡面對其他攝影師「不公平」。
然而,如果細心地看(以及閱讀其創作理念)的話,不難發現這個「持攝影機的人」的系列,實際上影像充滿閱讀的層次,而我也必須佩服評審能看出當中的觀賞樂趣。這裡也容我分享,我在觀看這系列照片時的樂趣吧。

按此觀看得奬作品 https://www.100.president.gov.tw/photo_professional.html##

繼續閱讀 係 Art 定係呃?肯用心睇的,就是 ART – 論台灣 「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之專業組得奬作「持攝影機的人」

柏林小記之一 : 柏林大教堂

因工作關係去了柏林,之前沒有到過歐洲大陸的我,把握了緊密工作的空檔,以及下榻於博物館區之便,參觀了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柏林大教堂經歷了多次重建,即便是我參觀的時候,仍有一些部份在維修中。參觀教堂於我而言不是為了宗教,卻是看看為宗教而創造的建築。

這座建築物據介紹,是以Neo-Renaissance 的風格建築,於 20 世紀初重新建造。建築宏偉的風格,大量的浮雕、壁柱 (pilaster) 與金碧輝煌的裝飾,固然教人目不暇給。鑲金的大理石與瑪瑙祭壇由 Friedch August Stüler 設計, 在其背則是由 Anton von Werner 設計的彩繪玻璃,半後的使徒牆(Apostle Wall) 則是由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設計。三者加起來自然是教堂的焦點。而其圓頂的浮雕與彩繪玻璃同樣壯觀。 繼續閱讀 柏林小記之一 : 柏林大教堂

Citylife

Citylife #hk #hkig #hkiger #hongkong #filmphotography #filmisnotdead #film #blackandwhite #bw #city #cityscape #urban #urbanscape

As opposed to wildlife, we do have a safari in the city. The picture above shows a common citylife species, called the Mannequin Luxuria, also know as Mannequin.

It is what I call, the citylife. It preys on labour of people, it’s fed on greed and desire. Their glamourous outlook is their means to prey on vulnerable people. Citylives are a common species among big cities. In Hong Kong, most can be found it Tsim Sha Tsui, Central and Causeway Bay.

The photo below shows a unknowing human falling prey to Mannequin luxuria outside Tsim Sha Tsui ( or Central. I forgot)

Prey and predator. The safari of Citylife. #hk #hkig #hkiger #hongkong #bw #blackandwhite #urbanscape #urban #cityscape #city #film #filmisnotdead #filmphotography #filmphoto

The population of Mannequin Luxuria has been growing exponentially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past 30 years. Alongside with the rise of China together with a new, huge and rapidly growing population of nouveau riche there. These nouveau riche are the best prey for Mannequin Luxuria.

Mannequin Luxuria have a ecto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bigger organism, namely the International Mercators (also known as, International Brands).

It is a not-so-complicated eco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Brands provide resources and nutrient for Mannequin. The Mannequin attracts the preys, and the preys then go into the colony of International Brands and become lost, they give their labour/greed/desire in the form of money in order to get a way out of the colony.

 

 

 

練習簿:《天》

sky_fin

「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 《爾雅・釋天》

「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遠也。春曰蒼天,陽氣始發,色蒼蒼也。夏曰昊天,其氣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旻,閔也,物就枯落,可閔傷也。冬曰上天,其氣上騰,與地絕也。故《月令》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易》謂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謂之元。元,懸也,如懸物在上也。」 - 《釋名・釋天》

由一張照片說起:Andrea Gursky 的 Rhein II

去年11 月的時,攝影師 Andrea Gursky 的 <Rhein II> 創下了最貴照片的拍賣紀錄,以高達四百三十萬美元的價錢在 Christie 成交。該照片拍下的,是萊恩河(River Rhine) 的其中一部份。照片只有河,河的對岸以及帶點灰濛的天空。河面看起來有點浪。但遠看起來,就只有河岸的地平線,草,河水以及天的顏色。

也許我們不知道它的價錢的話,在電腦上看只是一張很普通的照片。值得留意的卻是,它實際上高約 2.05 米,長約3.6 米。看實物的話也許感覺會很不一樣吧?

撇開價錢不說,單看照片本身,我是蠻喜歡它的構圖的。不過,這樣的照片還是很難和大部份人產生關係。它強調的,我認為是一種語言上的美學。這是作為對攝影這種語言的一種反思。它沒有了時間性,地點性。也沒有任何讓人與記憶連接的點。它單純的呈現了光線、環境以及顏色所形成的美學。幾乎沒有任何的記憶指涉,也沒有太多的符號。

在這裡要先岔開一下。最近剛開始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明室》(Camera Lucida)。他談到了照片對於他的意義。他認為照片有兩大的元素,是觀看者會留意的,其一為 studium, 另一則為 punctum. 以我的理解,studium 是一個人因其知識以及文化等所影響到的品味,也是一種相對地普遍,沒有特定對象的(gnereal)的,對於攝影/創作的熱誠。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文化的背景,讓他對攝影或照片感到興趣。Studium 是他主動從不同照片中尋找閱讀的。而另一個引起他的興趣的則是相反的,會主動從照片中發射出來,如箭般刺中他的元素,他稱之為punctum。這些 punctum 對觀看者來說,是像有人在針灸般,刺中了觀看者本身的一些穴位/傷口。這些 punctum 是攝影者無法刻意營的。(因為他不會知道觀者自身歷史)

Rhein II 這照片,於我來說,是一種很有趣的照片。它讓我感興趣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有一點甚麼刺中了我。也許別人會覺得這照片不知所云,也許也會看到了它的 studium ,如構圖,仿似畫作的風格,顏色等。但對我來說,它所引起我的興趣,是那幾條平行線。它讓我想起了自己拍過的一張照片,以及一些相關的回憶。

照片之所以對我們有意義,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它的想像、想法或回憶,而非它的金錢價值。當然,有很多的照片對不少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這大概是攝影作為藝術品的一種限制。尤其,當攝影是如此的普及的時候,它作為藝術品的力量就會慢慢被磨損。最容易的磨損方式,就是把它的意義建立在它的金錢價值之上,從而讓對探討攝影作為藝術的討論難以展開,不致對沒有想法的觀看者造成一種「壓力」。同時也可以讓觀賞者更抽離的去看這些照片吧?

當然,這是由於我自身對於攝影作為一種語言有著某種的想法,才會有這樣的推論。正如羅蘭巴特談攝影時可見,攝影有它很親密的一面。只是當它作為藝術品被看待的時候,還是一如其他的藝術品一樣,會被金錢價值所騎劫。但,又,若不是這張照片創下這樣的紀錄,也許也沒有人得知如此的照片的存在吧?(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對這照片的一種辯證吧?)

(Image source: Telegraph UK)

20120222

P.S 我所提及的自己所拍的照片 “The Shadow" ( 對,沒錯,就是本 blog 的首頁的 Cover)

I love photos with such texture in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