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Werner Herzog 的 Family Romance LLC
(早前於 MUBI 串流播放,已下架。)
在人的一生之中,總有那樣的時刻:我們希望某個親人在(假如他/她已逝世)或不在(因為各種恩怨)。在某些場合我們或會希望某人能代替親人出現。也就是說,正因為我們不能選擇親人,我們才會去幻想這些情景。
而在近來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想像也許更為盛行。當社會越趨兩極化,親人之間出現的矛盾又會增加。希望有一個出租的親人以應付某些場合也許也不為奇。但當真有如此的機會時,又會是怎樣呢?
Werner Herzog 的新作 Family Romance, LLC 拍的正是這個題材。這個本來由他的學生 Roc Morin 提出並擔心自己沒有足夠時間拍成長片的題材,最後由師徒二人合力完成。 Herzog 導演與拍攝整部電影,並由 Morin 監製。電影的故事來自日本的一個真實的公司:一家提供出租「人」扮演親人或其他角色的服務的公司。
故事骨幹是這家 Family Romance 的一個男職員扮演一名女童的父親。觀眾看到的是這個「關係」的演變,怎樣由很陌生慢慢走到某種「親密」。這種「親密」卻是「不真實」的。當我看著一個中年男子(主角)在飾演一個女童的父親時,我卻感到一種隱約的不安。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名陌生女童產生關係這件事在本質上本身就具有某種「變態」的扭曲,尤其當這種關係不涉及血緣時。但隨著故事與時間的推進,我感受到的又慢慢變得不同。起初對於中年男子的反感慢慢又變得正面;電影中又交代他飾演其他的「角色」,展現了這位 Family Romance 的演員的「生活」,但這些統統都和他的真實生活無關。在片中我們幾乎只看到這位主角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
作為觀眾的我不禁想,這樣的工作,還會有私人的生活嗎?又或是他又怎樣處理自己的個人關係呢?電影中幾乎沒有交代。我們只看見主角在各種不同的角色之間游走,雖然看到他的「真人」,卻從來也不認識這位男子的故事。然而在這些不同的角色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一點「真實」。那個真實來自於他為顧客營造的一種真實中,似乎使得他們在過程中流露一種真實的情感。

這種真實的情感,亦是我們看到主要故事中越來越「危險」的原因。觀眾都知道主角只是在扮演女童的父親。但他們二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卻越來越真實。我們看著看著,自然會為這位「冒牌父親」感到擔心:到底他會否被識穿?抑或到底要怎樣「收科」?當二人越走越親密時,使情況更為混亂的事女童的母親,似乎希望弄假成真。看著亦為主角的處境擔憂。
電影拍得極為真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導演兼編劇的 Herzog 並沒有詳細寫出對白,而是採用了近乎即興的方式。他只是詳細的為演員講解故事的背景,以及他想要特定的一些對白,其餘的就交由演員自由發揮,不諳日語的 Herzog 亦沒有在拍攝時聽即時傳譯,單憑感覺去感受。
另一個原因則是,電影中的故事大部份來自真實的故事取材。Roc Morin 訪問過 Family Romance 的創辦人,而這電影中的骨幹故事也是創辦人其中一個成功扮演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的主演,正是 Family Romance 的創辦人本人,而不少演員也是透過他去連繫。這些種種加起來,甚至使得部份影評人以為這是紀錄片。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其實具有近年(歐洲)劇場頗為受關注的「再現 (re-enactment)」有一種異曲同工。「再現」透過找出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從他們口中的故事與廣泛的資料搜集,集結創作成為戲劇演出,而這些人物若然首肯更會參與在演出之中。 Herzog 的這部電影也有「再現」的影子(即以 Family Romance 創辦人飾演本人),但其並非針對一歷史事件作再現,而是針對一個現象作出再現,並且透過電影這個媒介評論現象本身。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當女童母親提議主角長期飾演「父親」,並邀請他住進大宅之中。其中一幕身體語言帶有強烈的引誘性(女童母親依在主角身後看電話中的照片),但隨之而來則是一種超現實時空的剪接:她帶領主角參觀了大宅不同的空間,並介紹這個空間是什麼(比如是客廳、私人泳池、睡房和床),以及你答應當那個「角色」就可以享受這些空間了。跳躍的剪接節奏使得這個「參觀」毫不真實;場景則彷似各種日本成人電影的場景。那一刻我感受到的虛假與空洞,似乎與全片中看到各個角色的空洞連結起來。主角斷然拒絕以後便離去。
緊隨這種空洞的是主角走在街上,進入一家房子的時候,我還是無法確定到底他走進的,是他自己的家,抑或是另一個顧客的家?那個家,到底是真實的家人,抑或是出租的「家人」?
到底人的關係,如何才稱得上真?而是否真有血緣關係,就不會扮演?何謂真,也許也是我們值得一再細思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