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絡熱傳的,是一條經剪輯的內地節目《十二道鋒味》的合集短片。短片中不斷出現主演謝霆鋒各種烹飪的鏡頭,並配以諷刺性的評語。備受矚目的當然有他「磨刀霍霍」的手勢、「淋過毛巾」的雞蛋仔、在預先切好的食物上再切一刀,還有那獨特的「開蕉」手勢。短片由 King Jer 娛樂台整合而成,並在一夜間迅速瘋傳。
無疑,那些諷刺性的評語的確挺「抵死」(粵俚語,意指風趣),我看了兩次亦覺有趣。一笑過後,也沒有想太多。但很快,也就聽說謝霆鋒的專頁在 King Jer 貼的短片下留了言;而不出兩天,又見《鋒味》專頁發放謝霆鋒與父親謝賢的短片,解釋 King Jer 剪輯的合集中出現的「開蕉」技。看了《鋒味》的解畫短片,我也會心一笑。同樣是謝霆鋒,同樣是「開蕉」,我看兩條片段的笑,卻有非常不一樣的感覺。這倒引起了我的興趣了。
笑,是人人都享受的的情感。不過笑一點也不簡單,那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哲學問題。由古希臘到近代法國,都有哲學家就此研究。了解人為什麼笑,是一個認真的哲學問題,在此我也沒資格寫什麼;但我至少能寫的,是回想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猜想為什麼其他人會笑。
謝霆鋒自出道以來,也常被取笑他那種「耍帥」的風格。喜愛他的人自然愛他那種風格;其他的則常取笑他「懶型」。由他來主持 《十二道鋒味》這個「戶外美食真人騷」,自然會受到觀眾(尤其是香港觀眾)質疑,認為他根本沒有那樣的廚藝。這些種種或有其可笑之處;但經過剪輯的合集短片,作為「二次創作」,其實也把那些片段抽離於原本節目的 context 之外,因而更易達到喜劇效果。但看了謝霆鋒的解畫短片,又不禁會想,如此取笑那些鏡頭背後有什麼意義。
在合集短片而言,我(們)會笑,大抵是當中不少的「穿崩」(露餡)鏡頭:扮演切割美食、失敗了的小吃、烹調時的「雞手鴨腳」等等。這些與謝霆鋒的「耍帥」形象形成落差,而這落差又會造成一種喜劇感。「Chok」與「穿崩」成為了我們取笑的材料。不過我認為在這兩者之外,還有另一種引發我們笑的原因。
《十二道鋒味》是由浙江衛視、英皇娛樂及藍天下傳媒聯合出品的真人騷節目,並在香港無綫電視播出。首兩季的主要語言為國語;直到第三季才以粵語/國語雙語廣播。不過,從其製作的風格(視覺、剪接,以至各式的 Gag /梗)可見,目標觀眾還是以內地影視觀眾為主要目標。這個背景對於為什麼我們會笑也有一定的潛在影響:在香港當下普遍彌漫著一種情緒,是對內地出品的種種, 皆抱著一種抗拒或反感。而當我們看到出自內地的這些製作,有著這些種種的「認真地扮演卻失敗」的元素,則自然而然會取笑,甚至乎是恥笑。
只是正如前述,有一些只是抽空了節目前文後理,才達到的某種喜劇效果。我們取笑或恥笑之,其實有欠公允。謝霆鋒的解畫短片,道出了「開蕉」背後的故事,故事略帶一點溫馨和人性。硬要抽空前文後理繼續取笑的話,又似乎過不去了。
笑,自然分成很多種。取笑、會心微笑、開懷大笑、恥笑、冷笑、奸笑⋯⋯人都追求在生活中有點「笑料」去舒解決生活的煩憂。只是,在追求笑的時候,似乎還是得意識到「笑」的質素。
「無厘頭」的事情的確好笑,只是稍嫌養份不夠。那種抽空內容的笑,看多了不見得會增加幽默感。對我而言,100 毛、 CapTV、 King Jer 娛樂台等等備受追捧的 Facebook Pages,當中不少內容都是近似「無厘頭」或是 Smartass 的笑點。這些笑點偶爾看看也是甚有趣味;只是若然把之當中唯一的笑料,那就有點太過狹隘且欠缺深度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