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海邊之城》後感

《情繫海邊之城》 (Manchester by the Sea) 並不易看。它透過大量的插敘,使觀眾一直在疑問與思考,到底男主角為何對世界如此疏離,甚至帶點自我放逐之感。電影一開始大量男主角與工作對象的互動,呈現出一種極端的冷漠感。主角李(Lee Chandler,由 Casey Affleck 飾,並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是一名技工,助人通渠、收拾垃圾、剷雪等等。他似乎對人的互動異常冷漠 ( indifferent )。這種冷漠又被置於一個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中。枯燥、昏沉、灰調。但很快插敘中卻加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李,在漁船上與一個小孩一同釣魚,這個李,則是開朗幽默的。這種對比,使觀眾產生了疑問,而這些疑問,亦慢慢由故事不同的事件發展推進與過去的插敘。

冷漠源於自我放逐或封鎖。而封鎖的原因,也不外乎幾種:受到創傷,或是不願受傷。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並置的時空:一個在李開始自我封鎖或放逐之後;另一個則是較年輕時,李和親人關係融洽之時。兩個時空交錯,織出了一個更完整的故事。

(以下或含少量劇透)

在李冷漠的背後,是一個使他的人生完全改變的悲劇。面對巨變時受的創傷,往往因為不同人的性格而致使不同的影響。而電影中的故事,則透過了另一個變化,促使了主人翁重新面對舊的創傷,並由此慢慢走出陰霾。《情》一片中,編劇並沒有透過戲劇化手法來促使主角與過去和解 ( Reconciliation ) ;和解在此片中是緩慢且不情願的。李身患心臟毛病的哥哥猝逝,遺囑中把自己的兒子交付予這個早已自我放逐的弟弟。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首先是這個明顯的巨變,而看不到本來發生得更早的另一個巨變。

李並不情願地接受了哥哥的遺囑,導演與此同時把李以前所經歷的悲劇交叉的呈現。由此,兩個時空的終究接軌。然而,故事並不止於此。李如何去面對當下的「變」?他會否因此而改變自己,去接受這個新的變化?到底家庭的羈絆會不會使李「重生」?

《情繫海邊之城》好看的地方在於,它在處理上述的疑問時,以一種極為平淡且寫實的方式呈現。一個受到如此心理重創的人,如此壓抑著傷感的人,重新回到曾經熟悉的城市與人,在現實中不可能一夜之間與這些記憶和解。和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人不可能因為一個新的變故而把舊的記憶抹去。很多人喜歡李與前妻再遇上的一幕。然而我個人更喜歡李與其侄兒於餐桌前的一幕:那幕展現的,表面上是人的脆弱與無力,但能夠承認這種脆弱與無力,或許也是一種堅強。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