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還不到一個月,已經製造了不少的話題與爭議。一個分化了的美國,似乎並不會在他的手上重新團結。不少輿論認為,fake-news 在特朗普贏取選舉中有著一定作用;有些則歸咎希拉莉未有面向鐵銹帶 ( Rust-belt) 洲份的選民等等。其實在大選後,已有不少評論指出,經濟議題在此次大選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但那不代表特朗普在經濟議題上有出眾的見地與解決方案;他只是巧妙地運用了經濟上的失衡,成功吸引了大批鄉村城鎮選民的支持,尤其是大批教育程度不高的白人工人選民。
布魯金斯學會在去年 11 月底的一篇報告,把這種經濟上的失衡展現得最為具體。這份報告指出,希拉莉只贏取少於 500 個郡 (county) 的選票,卻在 popular vote 中希拉莉多出近三百萬票;特朗普則總共贏出了2584 個郡的選票。這當然與人口分布與密集程度有關,希拉莉贏取的大多是屬大都會 (metropolitan) 的郡,亦即較城市化,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的郡。因此即使勝出郡的數目不及特朗普的五份之一,亦能多出三百萬張 popular vote。
不少人對這種情形會感到訝異,並視之為美國民主制度的缺陷。畢竟在實際的票數來說,是希拉莉得到較多選民支持。不過美國國父們在設下其民主制度時,為免民粹主義挾持著政府,因而設下了選舉人制度,以及參議院與眾議院,用以確保精英階層的參與。這種制度其實也確保了政府不會只回應多數人的訴求。不過,翻查歷史上五次 popular vote 勝出但選舉人票落敗的紀錄,在19 世紀的兩次 ( 1876年,1888年)以及在 21 世紀的兩次(2000 年及 2016 年),均由共和黨人勝出選舉人票。這也是值得留意的一點。
布魯金斯學會發表的報告,指出了特朗普勝出的郡,合共只佔美國 GDP 的 36%;而支持希拉莉的州份,加起來卻佔美國 GDP 的 64%!相比起 2000 年時,小布殊勝出的郡共佔美國 46%GDP 和落敗的戈爾所贏得的郡佔 54% GDP,2016 年的差距明顯更傾斜了。而 2000 年時,戈爾勝出的郡比希拉莉更多(數字為659 個)。這當然反映了美國在這十多年來的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在整體發展上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無可置疑的大大影響了這次大選的結果。
我認為這次大選結果對於很多希望參與公共事務的人來說,都是一次值得反思的經驗。儘管更多人會關注特朗普在上任後各種不確定性,以及各種荒謬絕倫的決定,但是我認為,唯有更確實地掌握為什麼如斯一個人能夠登上這個全球觸目、權力極大以至影響深遠的席位。批評他怎樣無理取鬧,或是預測他下一步的舉動等也並不足以讓我們能避免下次出現如此情況。唯有透過這次的結果,回顧並找出「死因」,方能於未來避免民粹思潮乘勢坐大。
明顯地,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反映出,美國經濟的發展在追求各種 social liberal 的理想時(比如說,注重環保、平等平權等),以及在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經濟發展中,忽略了在過往經濟發展中提供動力的傳統工業及工人。再簡單一點而言,就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城市發展及生活與鄉村生活之間的衝突,並沒有受到重視與解決。這種衝突不單是經濟發展上的,更包括了文化上、生活上等等的衝突。只解決經濟利益分配不均,並不會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
特朗普上任還不到一個月,已經製造了不少的話題與爭議。一個分化了的美國,似乎並不會在他的手上重新團結。不少輿論認為,fake-news 在特朗普贏取選舉中有著一定作用;有些則歸咎希拉莉未有面向鐵銹帶 ( Rust-belt) 洲份的選民等等。其實在大選後,已有不少評論指出,經濟議題在此次大選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但那不代表特朗普在經濟議題上有出眾的見地與解決方案;他只是巧妙地運用了經濟上的失衡,成功吸引了大批鄉村城鎮選民的支持,尤其是大批教育程度不高的白人工人選民。
布魯金斯學會在去年 11 月底的一篇報告,把這種經濟上的失衡展現得最為具體。這份報告指出,希拉莉只贏取少於 500 個郡 (county) 的選票,卻在 popular vote 中希拉莉多出近三百萬票;特朗普則總共贏出了2584 個郡的選票。這當然與人口分布與密集程度有關,希拉莉贏取的大多是屬大都會 (metropolitan) 的郡,亦即較城市化,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的郡。因此即使勝出郡的數目不及特朗普的五份之一,亦能多出三百萬張 popular vote。
不少人對這種情形會感到訝異,並視之為美國民主制度的缺陷。畢竟在實際的票數來說,是希拉莉得到較多選民支持。不過美國國父們在設下其民主制度時,為免民粹主義挾持著政府,因而設下了選舉人制度,以及參議院與眾議院,用以確保精英階層的參與。這種制度其實也確保了政府不會只回應多數人的訴求。不過,翻查歷史上五次 popular vote 勝出但選舉人票落敗的紀錄,在19 世紀的兩次 ( 1876年,1888年)以及在 21 世紀的兩次(2000 年及 2016 年),均由共和黨人勝出選舉人票。這也是值得留意的一點。
布魯金斯學會發表的報告,指出了特朗普勝出的郡,合共只佔美國 GDP 的 36%;而支持希拉莉的州份,加起來卻佔美國 GDP 的 64%!相比起 2000 年時,小布殊勝出的郡共佔美國 46%GDP 和落敗的戈爾所贏得的郡佔 54% GDP,2016 年的差距明顯更傾斜了。而 2000 年時,戈爾勝出的郡比希拉莉更多(數字為659 個)。這當然反映了美國在這十多年來的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在整體發展上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無可置疑的大大影響了這次大選的結果。
我認為這次大選結果對於很多希望參與公共事務的人來說,都是一次值得反思的經驗。儘管更多人會關注特朗普在上任後各種不確定性,以及各種荒謬絕倫的決定,但是我認為,唯有更確實地掌握為什麼如斯一個人能夠登上這個全球觸目、權力極大以至影響深遠的席位。批評他怎樣無理取鬧,或是預測他下一步的舉動等也並不足以讓我們能避免下次出現如此情況。唯有透過這次的結果,回顧並找出「死因」,方能於未來避免民粹思潮乘勢坐大。
明顯地,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反映出,美國經濟的發展在追求各種 social liberal 的理想時(比如說,注重環保、平等平權等),以及在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經濟發展中,忽略了在過往經濟發展中提供動力的傳統工業及工人。再簡單一點而言,就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城市發展及生活與鄉村生活之間的衝突,並沒有受到重視與解決。這種衝突不單是經濟發展上的,更包括了文化上、生活上等等的衝突。只解決經濟利益分配不均,並不會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