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朱凱廸於臉書發帖,指出東鐵西鐵之車費差距極大,造成新界西市民交通費用高昂的問題。而其後,田北辰之團隊又於臉書發帖反駁,指東鐵線之每公里車費其實相比西鐵線高昂。具體數字請參見以下連結:
朱凱廸網誌:http://bit.ly/2bE8MTd
田北辰臉書:http://bit.ly/2bSVE8F
簡而言之,兩者差異在於,朱凱廸以上水至紅磡的距離及車費作計算;田北辰則以羅湖至紅磡之距離及車費作計算。網民之反應,當然是認為田北辰團隊之回應才應被視為「篤數」的計算方式。這或多或少,與田北辰的親建制立場,以及朱凱廸的反建制立場有點關係。那麼,客觀一點來看,又應如何作評論呢?
明顯地,朱凱廸的計算方式,是以香港居民日常生活之習慣作為本位。一般來說,居於香港並且有投票權的居民,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可以視為「境內」的流動。因此,以境內的鐵路服務作計算,是以貼近一般市民生活之視角來計算。田北辰團隊的計算方式,則以「公司」為本位。港鐵公司營運鐵路,提供的服務包括了羅湖站(以及沒被計算的落馬洲站),因此按照田北辰團隊的邏輯,每公里車費的計算方式,需要把羅湖站包括在內。表面看來,似乎只是「視角」的不同所致的差異。
但其實心水清一點的話,是可以看到,以「公司」為本位,即整條東鐵線為考慮的收費而言,上水至紅磡之車費,與及羅湖至紅磡之車費實有巨大的差異。
羅湖至紅磡,單程八達通收費
|
$38.1
|
上水至紅磡,單程八達通收費
|
$10.2
|
由此可見,其實港鐵在車費定價上,是考慮到,往紅磡的乘客需額外負擔上水至羅湖之車費。畢竟,上水至羅湖之距離,按照田北辰與朱凱廸的計算的差,只為 3.4 公里。往羅湖的乘客,則需支付多一倍的車費。按距離計算,羅湖段至上水段之車費,每公里超過 $7。實際上,在筆者調查時更發現,羅湖往上水之車費(單程八達通收費),只是 $24。換句話說,羅湖往紅磡的乘客,如果先在上水站出閘,再由上水坐去紅磡,相比起不出閘便宜 $3.9。當然,這可以說是「時間成本」。
田北辰團隊的計算方法,實際上就是把羅湖至上水之額外成本,轉移至上水至紅磡的乘客的身上,造成「東鐵線每公里車費比西鐵更貴」的現象。如此做法不難理解,畢竟田北辰曾為九廣鐵路管理局主席,如此的「掩眼法」實在並非難事,稍有商業頭腦與統計學的知識者,皆可幾近隨心的運用數字去改變觀感。
而朱凱廸的計算方法,針對的不止是每公里車費,而更指出了「時值」的準則。「時值」準則是針對巴士收費作為比較。事實上, 西鐵的定價顯現是針對巴士定價定下準則。如此之準則是否有合理的理據基礎,這是值得深究的。
田北辰團隊以「篤數」去形容朱凱廸之分析,然而實際上有「篤數」之嫌的卻是自己的計算。這種誤用詞彙的現象,其實廣見於泛民建制與本土候選人。問題是,當這些詞彙被如此的濫用與誤用後,一切政綱將變得流於表面而欠缺內容。由各派候選人之辯論表現可見,香港的政治流行著這種只具表面而欠缺內容的「爭議」。這大概是為什麼很多選舉論壇更像是街市罵戰的原因。
是以,我只呼籲各位,在決定投票前,請務必考慮候選人實際的議政能力,即辯論、談判與提出具體可行的倡議的能力。即使立場並不完全符合自身旳立場也好,這種能力將使選民日後向候選人/議員反映自身的利益與訴求時,得到具體的回應與考慮,並可能改變候選人/議員之立場。
(參選新界西的名單,有黃潤達、尹兆堅、高志輝、周永勤、鄭松泰、鄺官穩、田北辰、何君堯、梁志祥、郭家麒、黃浩銘、李卓人、黃俊傑、麥美娟、馮檢基、陳恒鑌、張慧晶、呂智恆、湯詠芝、朱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