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要官員訪港,「保安」措施搞得怨聲載道。坐車經過中西區,可見警員處處。說真的,切身處地的想,我猜不少前線警員心裡也在嘀咕著這種誇張的「保安」安排。
也許有人說,中國人做官的就是愛面子愛排場,而到訪也好,上任也好最忌是有不識時務之士「攞景贈興」,人人恭賀新官上任你來搞些示威抗議,上任的官員顏面何全威嚴何在?不過觀乎歷史,其實也不見得所有做官的也是如此,只是這些歷史人物可能年代久遠一點而已。
春秋戰國時,楚國孫叔敖任宰相,官位相當於現時的國務卿或首相吧?其時全國官吏百姓皆來到賀,但偏偏有一老人披麻戴孝來弔唁。(長毛以往抬棺抗議似乎起源於此吧?)那時沒有水馬也不用反恐,這位披麻戴孝的老人就這樣不用填表回覆邀請函的出席這個盛大的宴會。孫叔敖也沒有叫保安請他離場。反而整理好自己的衣冠,對老者謙稱自己無德無能也做了高官,還問這老者是否有什麼指教。
老者也不像當下的抗議者那般大叫高官下台,也沒有痛罵孫官無恥。反倒是非常反高潮且毫無戲劇性地說:「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三句都沒有指名道姓,只是泛泛而談:做高官而對人驕傲,則「民去之」、位高擅權則「君惡之」、祿厚還不知足的則「患處之」。不過三句都是針針見血。
孫叔敖有沒有因此覺得沒有面子而惱羞成怒黑面以對呢?又或是「內心很震驚但外表很鎮靜」呢?
都沒有。孫叔敖反而向老者拜了兩拜,說:「敬受命,願聞餘教。」這種氣度,真的非凡。想像一下你當上了如此高官之日,宴會中遇上了這樣的「抗議」真的是何等尷尬之事,但竟然還能謙卑的向這位抗議者請教,如此氣度在今天早已絕跡。
同樣幾近絕跡的,是那位老者的睿智對答:「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這段來自《說苑》的故事,說的是為官應該要謙遜謹慎,並且不貪心。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兩人的對答,都展現了一種氣度。孫叔敖展現的氣度固然是《說苑》希望傳達的;然而,那位老者也展現了另一種當下我們欠缺的氣度。那位披麻戴孝老者的氣度,在於他雖以戲劇性的方式「抗議」,但在言語上卻「溫和」得多,沒有人身攻擊也沒有刻意侮辱,而是平實的說出做好官的道理。
兩人的氣度,皆由自信而來。孫叔敖自信能做好官,所以才有這種氣度去聽一位披麻戴孝的老者有什麼想說;老者對自己要說的也有著相當的信心,才不用力竭聲嘶地說出要被看到聽到。
但這都是在媒體出現之前才有可能的事了。在今天,戲劇性的抗議總不能以反高潮作結局。在今天,支持官員的看到官員謙卑的聽從抗議者意見,會視他為「軟弱」; 在今天,支持抗議者戲劇化的示威後,說出如此溫和的勸諫,會認為他向權貴「妥協」。這些種種,其實都源於我們欠缺自信,由此欠缺氣度。
欠氣度的後果是什麼?
為政者略有少許政績就想領功受賞;抗議者擺出姿態不求實變就想得到掌聲。建個升降機,掛個橫額,各自的支持者給予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