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由網絡普及後,人們多了於虛擬世界或社交網絡平台中互動而漸漸出現。由於網絡上並無邊界(至少在開放的國度如是),因此身在香港的用戶也可能受到身處美國的網民欺凌。常說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可是這種拉近有時候不見得會得出正面有建設的效果。 當人把網上的「用戶」看成「非人」的個體,抽空了對方作為人的種種背景,只剩下「網名」與「頭像 (avatar)」時,人就很容易變成欺凌者。尤其在網絡上,人的身份多了一種匿名性,這種虛擬同時又疑幻疑真的身份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層「保護」,使其做出現實中不敢做的行為,或發表各種現實中不敢發表的言論。
網絡欺凌的現象越益普遍,也由於人們越來越多花時間於網絡上互動,使其影響力越大。最近 BBC 就有報導提問,如何更有效的對付欺凌者 (Internet Trolls)。
在大數據盛行的當下,人的網絡活動都有紀錄。美國最近有研究分析了十八個月間近四千萬條於 CNN.com 等網站的留言,發現透過觀察用戶的行為模式 (pattern of activity / behaviour ),能預測該用戶日後被禁言的機會。而觀察的甚至不一定涉及留言的內容與用字。更驚人的是,研究員指,只需觀察用戶首五到十個留言或貼文,已可以近八成的準確度,預測用戶會否於日後被禁言。
這樣的研究引發了憂慮:是否日後我們在網絡世界會被各式的運算法所監察,控制我們的言論自由?(儘管實際上我們日常的網絡言論也已被紀錄)這又不見得。研究人員依然相信,這種預測極其量只能作為論壇版主或網頁主管的輔助工具,讓他們能提早發現潛在的反社會用戶,並與這些用戶溝通,以期減少其日後被禁言的機會。
另一個網絡欺凌的溫床,則是網上角色扮演遊戲 (Online Role-Playing Games)平台。玩家在這類平台中被欺凌並非新鮮事。尤其是這類平台多附有聊天室的功能供玩家交流,各式謾罵與舌戰幾乎是常態。有西班牙的研究員發現,假使被欺凌者的隊友或其他玩家鼓勵他們舉報欺凌者,他們舉報相關欺凌事件的機會會大增 16 倍!香港網絡用字「食花生」,即旁觀,是過往網民的常態。不過這種旁觀效應會因為玩家鼓勵檢舉欺凌而被打破。
研究員同時發現,當玩家以現時流行的語音聊天作交流時,欺凌或侮辱的情況明顯減少。這也許是因為媒介的不同使得玩家的匿名性下降之故。我則認為這也許是因為在語音聊天中,對象不再只是單純在虛擬世界中的頭象或名字,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面對欺凌,尤其是網絡上的,似乎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回歸到基本。我們必須直接的面對欺凌者,又或向被欺凌者伸出援手以及給予支持。科技只能給予我們工具去及早發現或預測欺凌的情況,然而人際的問題,或是人的問題,終歸需由人來解決。
(1034 字)
(BBC 的報導另有提及另外兩個研究,在此不贅,有興趣可以自行閱讀相關文章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stop internet tr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