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教育」

Maths
圖片截自 Topick  的Facebook 截圖

日前經濟日報的 “Topick 話題” 有一報導,題為《考起碩士生的小一數學題 毛孟靜:病態教育》 。看了標題,會以為是什麼深奧的題目。點擊進去一看,其實只是簡單的推理題,題目本身到底是小學練習,抑或是小學奧林匹克數學練習在此無從稽考,不過實際上即使不是奧數的題目,小學四五年級也應有能力解答之。毛議員的批評,似乎有點斷章取義立場先行。不過,她口中所說的「病態教育」正正反映在這一種心態之上。

這種心態在於,要學生答對答案比起要學生思考更重要。這種題目是否真的很深?它要求解答者有的,只是對加減數的認識,以及基本的推理能力。它困難在於需要把兩者同時應用而已。然而,這種題目卻是最能使學生覺得有趣,又或最需要動用腦袋去思考的題目。它的目的不在於「操練」而是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以邏輯推理的能力去解答。操練是要讓學生對相似的題目感到熟悉,而能夠「不加思索」地解答;引發學生思考,卻強調學生能夠面對各種奇怪的問題也能思考如何解決。

香港教育的「病態」在於,我們期望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能夠「有創意」,但是當給予學生這類題目的時候,又會指責題目太深,「考起碩士生」。香港教育的「病態」在於,我們竟然期望教育制度能夠讓學生不用經過思考就能夠有解決困難的能力,能夠不用思考就能訓練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還記得小時候對於這種數學難題更感興趣。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不沉悶。它們需要動腦筋;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想得到答案,但是那種趣味,並非課本中的死板題目可比。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