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與教育

早前在《時代週刊》中看到一篇文章,論述為什麼父母不應迫小孩做功課 - 至少,不應在小學及幼稚園時這樣做。文中引述了美國一份綜合自 1987 至 2003 年有關功課的各種研究,總結出這種功課與成績,及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的「correlation」。

無疑這其實是一種「呀媽係女人」的道理。做功課當然對成績有影響,而兩者也就一定有相互的關係。然而,年紀越少,這種正面相互的關係就越弱。這其實也是顯淺不過的道理:有哪個小孩會想一天做幾個小時的功課?小孩子活力充足,自然更希望能夠多遊玩一點。實際上,教育從來都不只是依靠功課。但為什麼在這裡,功課的重擔似乎有增無減呢?

我認為背後有一種實際的原因。功課是一種易於管理的工具。功課有「對」與「錯」之分,有「標準答案」。給小孩子功課,家長的工作就是「對答案」。答對了就奬,答錯了就沒奬,不答就罰。相比起來,遊玩就複雜得多。與其他小孩遊玩,其實是很好的社交生活訓練。他們在這種年齡,正是要與人互動以發展出完善的情感,與及社交的技巧,並透過與他人互動,慢慢了解到「自我」這個觀念,才能進入青春期,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自我」及價值觀。在此,家長的工作則複雜很多:他們需要細心的解釋為什麼某些行為會引來某些後果,他們要無比的耐性,讓小孩慢慢的「社會化」,理解社會中與不同的人的相處之道。這當中並沒有標準答案,更加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此亦難於管理。因為過程中往往很不合乎「效率」:這是因為學習社交及發展出完善的情感,並不能被量化,而且亦無法得知其是否有「進步」,而所費的心力亦無法轉換為清晰可見的「指標」。

功課因此可被視為一種「維穩」的工具:因為有了功課,小孩就不能隨意遊玩。當遊玩可能面對「學壞」以及各種無法預測的行為時,那就是增加了「風險」與「不穩定性因素」。但是,這樣做的壞處在於,學習成為了一種「維穩」的工具,而使得小孩失去了好奇心。好奇,與風險二字是幾乎劃上等號的。家長要處理小孩的好奇心,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但當學習不是為了滿足好奇而是滿足分數與維穩時,問題就更長遠了。這種風氣對於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有極壞的影響,因為如此教育風氣製造出來的,是以「效率」及「穩定」為目標的人才;但知識型經濟更需要有具視野以及冒險精神的人才,去發掘出領先世界的知識。

另外,由於欠缺空間與人互動,以及發展出完善的情感,這一代的小孩更容易面對各種情緒的問題。近日多宗的自殺事件,也許與此有相當的關係。這也許也與父母欠缺時間與空間去作身教有關。當現代家長的工作受到嚴重剝削,工時過長而薪酬微薄,生活的壓力容易使家長傾向以易於管理的方式去教導小孩;同時教育機構面對各種學位及資助的壓力,又使得學校充滿著以量化的方式評核學生的「能力」,而大大忽略了社交能力與及完善的情感對小孩以至青少年的重要性。這是我認為現在的教育所欠缺的。

正如那些研究所指出,功課並不是完全沒有效用;只是我們必須理解到教育並不只局限於知識,還需注重人的心理成長。

(2016年3月19日, 1201 字 )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