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讀各類中國文學(論語、詩經、唐詩等),而我閱讀的習慣總要拿著筆寫一下,因此就變成了抄讀這些文學作品。剛巧家裡有仿毛筆,就想重溫一下以往練寫書法的感覺。可是大抵真的太久沒有用毛筆了,即使只是仿毛筆,還是沒法好好控制筆觸。最常見的問題,是寫的時候不自覺地用了很大的力。力度大了,自然壓得深,筆劃亦因此變得粗糙。 抄寫了幾首唐詩,漸漸把手放鬆下來,筆劃終於比較能夠有變化,撇捺橫豎等等也有了比較清楚的不同。但是手的感覺總讓我感到不太踏實:輕柔,彷彿飄在半空之中沒法找到著力點。仿毛筆已如此,不知以毛筆寫起來會怎樣了。
毛筆,以至外國的墨水筆等這些從前的書寫工具,書寫起來何其不便!但卻又因為這種不便,迫使書寫者必需要以一種不徐不疾的速度書寫。因此即便是抄寫,也需要讓腦袋動起來:不能寫太快也不能太慢。也因如此,寫本身這個動作讓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倒不像我們現在以鉛筆、原子筆,甚至電腦寫作一般快捷。 因為慢,所以必需要去蕪存菁,否則書寫需時卻又寫下大量雜質,就是浪費了。反過來說,現代文化因為科技所影響,速度成為了重點。談著談著,不知不覺間把事情拉到文化去了。書寫的文化在今天也許成為了一個過去。一般人已經習慣於以電腦輸入的「書寫」模式。
「書寫」模式,也就意味著我們思考的方式有所改變。相比起以前的人,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否有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