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選舉的模擬說起

3 月23 日,香港大學民意調查計劃就2012 年的香港特首選舉進行選前的市民的模擬投票,以作為一種民意調查以及為日後普選作出投票系統的準備。在還沒有真正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中, 這種模擬系統並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力, 但它也只能作為一種民意參考,以及一種讓選民作出準備的練習。因為它與真正的投票不同:投票者都知道他的一票並不會真的影響到選舉的結果。

自香港回歸以來,要求落實普選的聲音不絕耳。由最初的2012,到現在的 2017以及2022,時間一再延後。這個無疑是政制發展以及改革失敗的結果。這個結果沒有任何爭議的餘地,作為一個事實的存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回歸十五年以來,政制(以至文化發展等)都是處於一個停滯不前的狀態。這些都是客觀的事實。在我看來,政制的發展與文化發展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只說政制改革而不看文化的發展,同樣也不能只看文化發展而不看政制改革。

在客觀事實以上,就是各種解釋這個現象的原因或分析。香港的各樣發展的停滯不前,我們的媒體都好像找到了一個簡單的理由來總結,或作為一種容易理解的原因來解釋。這個原因有其歷史因素,而它亦並非不成立的因素,但是假如我們把這些問題都只歸咎於這個因素的話,那麼我們未免把事情簡單化,以及為問題找到了一個容易指責的目標。雖然,這個被指責的目標的而且確是要負上部份的責任,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目光或焦點總是無法從它身上移走,看到更多其他的原因或者其他可能性的機會。可以說,我們被這個巨大的指責目標使得我們「盲目」。

因此,有關這個原因我在此不在作出討論,因為那種論調已可見諸不同的空間之中。我比較想集中於,在那個原因以外,我們的政制、文化發展停滯不前的其他可能因素。

我的其中一個看法是,所謂的「投票權」我會把之看得更廣義。所謂廣義的投票權就是一種在生活之中的「選擇」。這種選擇與制度民主息息相關。因為制度的民主只是一種人可以依賴的制度,而非一種素質。民主制的成功,亦要求人民都具有民主的素質才得以成功。在一個還沒有民主制度的城市或個體之中, 並不代表我們不能活在一個有民主氛圍的環境之中。民主氛圍是怎樣形成呢?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作出不同的選擇所構成的。這其實就牽涉到一種近似哲學的討論,亦因如此,要在一個制度上沒有民主的環境中推動民主,我認為隨了要爭取在制度上達成以外,亦必須(而不單是需要)在氛圍上製造出一個民主的社會。如果只達成前者,即制度上的民主,則只是成為了一個「有民主體制的社會」而非一個「民主社會」。

很可惜,在過去的十五,以至加上回歸前的十多年,即近二十至三十年間,我們沒有看到香港有很多的力量放在推動民主氛圍的運動之上。在這裡我並沒有否認香港在過去二十年間爭取落實民主制度的努力。我只是指出,在爭取這個制度上的民主以外,我們似乎忽略了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的重要性。而營造這個氛圍,並不單單是靠爭取制度上的改變可以達成的。

在我看來,在我們生活之中其實有很多情況與民主有關。我們如何選擇看怎樣的媒體,要求媒體具有那些素質,以及如何討論公共事務,如何參與公共事務,如何選擇面對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士,以及如何看不同的事件,不論是政治、文化或娛樂也好, 都是和民主氛圍有關係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自處於這個城市,亦與民主二字有關。因此,民主,至少於我來說,是遠超政治本身,而要民主得以收到這個制度應有的效用,亦得在遠超政治本身的層面討論。

一場模擬的選舉,選前的踴躍反應,的確是反映了整體的民主意識的提升;但同時我看到的,是在各種媒體上的討論之中,卻還是欠缺了在政制發展以外,或在政治本身以外的討論。這種不完全的討論,或多或少是我們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在整體民主意識上升的前提中,我認為再繼續忽略廣義民主氛圍的培養的話,香港要成為一個民主社會將會繼續險阻重重。

20120324 ( 寫於正式選舉之前)

後續 : 一場選舉之後

3月25日中午,香港特首選舉的結果出爐,由梁振英先生得到689 票的選委支持,成功跨過當選的門檻,擊敗只得 285 票的唐英年以及76 票的何俊仁,成為了接下來五年的香港特首。

既然特區首長的選戰已成定局,我們就應該是時候開始思考接下來五年的未來會怎樣,而非只慨嘆香港沒有將來等等。因為既已成事實,則我們該來想想如何面對將來。有人認為,由梁治港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甚至認為會對政治發展有負面的影響。種種負面的慨嘆,並無助於我們如何面對將來。所謂的民主社會,需要民眾的政治參與。但參與必須和單純的關注分開來。 參與也不單是上街遊行喊口號。遊行無疑是有其影響力,但是遊行並不能讓討論變得有深度。它是一種表態,而表態的背後,需要有論點的支持,亦需要有政客願意溝通才可使得遊行的力量能發揮得更好。香港的上街遊行文化可說是非常成熟,可說是一種典範,但是沒有政客的配合,這種遊行往往沒有達到它最好的成效。

現時我能看到的,只是一種關注。這種關注無疑能夠引來一些認同感,能夠聚集一群看法近似的人。討論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反覆的辯證,而所謂的辯證,就是需要有不同看法的人反覆的建立以及拆解論點,從而得到對事情更全面的看法。那是民主社會的必要條件。

就現時在網絡上對於是次選舉的結果的反應而言,我還沒看到多種角度的意見得以廣泛流傳以及討論,是令我感到最擔憂的。因為民主制度是一種土壤,它可以栽種出一個民主的社會。但是那需要一個合適的種子讓其發芽。肥沃的土壤疏於整理,還是只會雜草叢生。以現時我們的整理態度來說,我恐怕再過十年,香港還未能種出一個民主社會。

20120326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One thought on “由一個選舉的模擬說起”

  1. 好些支持梁振英的聽眾打上電台說其支持原因只因為梁出身階層,所以會明白民間疾苦云云……看來我們離民主社會還很遠很遠呢……

    大家都好像很怕去認真地討論一件事,除了唐英年的私生活以及梁振英是否有個紮腳老母外,其他事情(如新聞自由、23條等)都不值一提。梁振英帶領的將會是一個很強勢的政府,其實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迫令大家不可再"吊吊fing"或只停留在情感宣洩的層面上,繼續"hea落去",真的有普選又如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