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去聽了一個鋼琴獨奏會, 演奏者選了J.S. Bach 的Well-tempered Clavier BWV846-869, 作為演奏的曲目. 我不是這類演奏會的常客, 沒法作出很「專業」的評論. 不過也不妨寫一篇, 說說我事隔很久以後, 再觀賞鋼琴獨奏會的想法.
首先要談談選曲. 在programme notes 之中也有提到, 巴哈的《平均律鍵盤曲集》的重要性,在此就不贅了. 巴哈的曲目我認為最引發到我的共鳴的, 是當中結構與情感美的平衡. 從小學習鋼琴就知道, 巴哈的樂曲之所以是必定要學習的曲目. 因為它們有助樂手了解樂曲的結構. 可以說, 它們就如一般語言中的 ABC.《平均律鍵盤曲集》中就有很多對樂曲結構的探索, 讓樂手可以更掌握這種邏輯.
邏輯以外的, 則是它的情感的多元化. 人們常說巴洛克時代的曲目都相對地不太抒情. 但是其實它們都是建立出日後浪漫派的曲目的基礎. 情感並不會毫無來源的生出. 在這組樂曲之中, 我第一次感受到它當中的情感的多變, 是我自己學習鋼琴多年來也未嘗這樣體會過的. ( 這也是因為自己懶於聽別人的演奏之故). 它既有憂愁的, 也有輕快的; 有凝重的也有沉靜的. 各種各樣的情感都出現在曲組之中.
作為一種學習或練習的材料, 巴哈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既讓樂手學會了音樂這個語言的結構, 同時亦讓樂手接觸到音樂所能表達的眾多情感. 因此它的成就遠超過一般的練習曲 : 一般的練習曲要求樂手的是技術上的進步, 但巴哈的這個曲集, 雖然他自己在標題頁上註明是"為好學的青年樂手作練習之用", 但這裡我認為他所指的練習遠不止於技術的層面, 而是作為一種語言如何去表達邏輯與情感的練習.
也許, 巴哈的作品所代表的, 不單是所謂的古典音樂的美學. 它所代表的是一切經典, 不論音樂或文學, 或藝術, 都共同擁有的特點, 亦是它們之所以能夠歷久常新, 或可以經歷這般長時間而留傳下來: 它們都在結構邏輯以及情感表達上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力以及啟發性.
因此, 聽這次的音樂會讓我重新感受到, 或是經歷這麼多年後, 在學懂去分析這些東西的意義之後, 我才真正的明白到, 巴哈的曲目的重要性. 可幸是自己曾經在不明所以的情況, 還是堅持學習鋼琴, 學了近十八年. 潛移默化之下才能夠在今天領悟到這些經典對我們的重要性: 它們教育了我們如何借助各種的語言去有結構地 articulate 自己的多種情感. 而這, 正正是現代教育制度中最欠缺的.
20120301 (904 字)
Image Source: http://www.sheetmusicplus.com/look_inside/376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