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張照片說起:Andrea Gursky 的 Rhein II

去年11 月的時,攝影師 Andrea Gursky 的 <Rhein II> 創下了最貴照片的拍賣紀錄,以高達四百三十萬美元的價錢在 Christie 成交。該照片拍下的,是萊恩河(River Rhine) 的其中一部份。照片只有河,河的對岸以及帶點灰濛的天空。河面看起來有點浪。但遠看起來,就只有河岸的地平線,草,河水以及天的顏色。

也許我們不知道它的價錢的話,在電腦上看只是一張很普通的照片。值得留意的卻是,它實際上高約 2.05 米,長約3.6 米。看實物的話也許感覺會很不一樣吧?

撇開價錢不說,單看照片本身,我是蠻喜歡它的構圖的。不過,這樣的照片還是很難和大部份人產生關係。它強調的,我認為是一種語言上的美學。這是作為對攝影這種語言的一種反思。它沒有了時間性,地點性。也沒有任何讓人與記憶連接的點。它單純的呈現了光線、環境以及顏色所形成的美學。幾乎沒有任何的記憶指涉,也沒有太多的符號。

在這裡要先岔開一下。最近剛開始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明室》(Camera Lucida)。他談到了照片對於他的意義。他認為照片有兩大的元素,是觀看者會留意的,其一為 studium, 另一則為 punctum. 以我的理解,studium 是一個人因其知識以及文化等所影響到的品味,也是一種相對地普遍,沒有特定對象的(gnereal)的,對於攝影/創作的熱誠。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文化的背景,讓他對攝影或照片感到興趣。Studium 是他主動從不同照片中尋找閱讀的。而另一個引起他的興趣的則是相反的,會主動從照片中發射出來,如箭般刺中他的元素,他稱之為punctum。這些 punctum 對觀看者來說,是像有人在針灸般,刺中了觀看者本身的一些穴位/傷口。這些 punctum 是攝影者無法刻意營的。(因為他不會知道觀者自身歷史)

Rhein II 這照片,於我來說,是一種很有趣的照片。它讓我感興趣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有一點甚麼刺中了我。也許別人會覺得這照片不知所云,也許也會看到了它的 studium ,如構圖,仿似畫作的風格,顏色等。但對我來說,它所引起我的興趣,是那幾條平行線。它讓我想起了自己拍過的一張照片,以及一些相關的回憶。

照片之所以對我們有意義,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它的想像、想法或回憶,而非它的金錢價值。當然,有很多的照片對不少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這大概是攝影作為藝術品的一種限制。尤其,當攝影是如此的普及的時候,它作為藝術品的力量就會慢慢被磨損。最容易的磨損方式,就是把它的意義建立在它的金錢價值之上,從而讓對探討攝影作為藝術的討論難以展開,不致對沒有想法的觀看者造成一種「壓力」。同時也可以讓觀賞者更抽離的去看這些照片吧?

當然,這是由於我自身對於攝影作為一種語言有著某種的想法,才會有這樣的推論。正如羅蘭巴特談攝影時可見,攝影有它很親密的一面。只是當它作為藝術品被看待的時候,還是一如其他的藝術品一樣,會被金錢價值所騎劫。但,又,若不是這張照片創下這樣的紀錄,也許也沒有人得知如此的照片的存在吧?(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對這照片的一種辯證吧?)

(Image source: Telegraph UK)

20120222

P.S 我所提及的自己所拍的照片 “The Shadow" ( 對,沒錯,就是本 blog 的首頁的 Cover)

I love photos with such texture indeed.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