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寶玉》的工作過程中, 我有時候會感覺到, 台上的演員, 尤其是以同一角色的分身者, 就如某種的幽靈一樣的存在於舞台上. ( 這個感覺, 其一個演員在她最近的博客中也有提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563ed40100yqbt.html
當然, 她是從廢墟這個角度來看的. 我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幽靈這件事. 在林奕華的作品當中, 經常出現的, 是演員分飾不同的一物, 或多人分飾同一個人物. 在我看來, 這是一種幽靈式的存在. 這些角色都不是真的在演人物, 而是一種精神的存在. 而只有精神的存在, 不就是幽靈嗎?
幽靈, 是一種精神的存在. 它之所以讓人感到可怕, 也許是因為它的無形, 而讓人無法具體的描述它, 而且它可以無處不在, 無限的衍生. 一種精神的存在, 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傳到別人的意識當中. 因此它也無法以任何實在的方法去趕跑. 它可以纏繞在人的心中不散, 或潛藏在人的心底裡, 等待時機重現. 幽靈的可怕在於我們對它不能簡單的控制, 而是要從內在去驅散.
可是, 幽靈真的是那樣恐怖嗎? 事實上, 在文學作品當中也偶爾會出現幽靈, 但是這些幽靈並不一定如流行的驚慄小說那樣嚇人. 比方說, 在《哈姆雷特》中, 就是他的父親的靈魂的出現讓他決定試探自己的叔父. 這種的幽靈, 其實也可以看成一種精神的存在 : 作為國王的父親猝死而叔父自行宣布繼承皇位, 也許當中的精神, 是為父報仇或是為皇位而引發出來. 幽靈的可怕在於, 我們無法得知這種精神確實代表甚麼, 只能透過不斷的自我尋找, 來把當中的源頭找出.
而流行文化中的幽靈, 則是一種外在化. 透過把它外在化, 成為了某種不可得知的神秘物, 人就可以把這些精神上的東西外在化以及神秘化, 令人不用直接的面對自己, 而是透過種種外在的方式, 以求達至「驅魔」之效. 這個當然和有些人看穿了這當中可能的機會, 成就了一些驅邪的行業的出現.
來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 也許驅邪的行業被科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而不如從前般盛行, 不過在今天, 我們面對的另一種「驅邪」行為: 自從資本主義成為世界主流後, 消費成為了新的「幽靈」. 不同的人其實也是帶著同樣的消費精神, 如幽靈般生活. 這種精神的入侵, 使得越益多的人不快樂. 這種不快樂, 大概只有透過認清自己的精神面貌, 以及當中的缺陷才可得以解決. 不過在今天, 我們就有一種新的「信念」: 把資本主義社會推倒, 或改革, 才可以解決當中的問題. 仔細的想, 其實這又和以往的「驅邪」行為有哪樣的分別? 在不認清自我的情況下, 就說要把某種精神的存在推倒, 其實和盲目相信驅邪的法門沒有兩樣. 唯有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才可以真正的, 了解那些被置於我們心中, 不屬於自己的精神. 那樣才真的能把心中的幽靈驅散.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