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鏡頭說起: 《選戰風雲》

由一個鏡頭談起:《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選戰風雲》( The Ides of March ) 的最後一個鏡頭, 是主角 Steve ( Ryan Gosling 飾) 的面部大特寫. 在約一分多的鏡頭中, 他坐著準備接受訪問, 背後有著一些演講的聲音, 大抵是他所工作的總統候選人的初選勝利宣言. 面上的神色帶著一點凝重和虛空;  同樣是近鏡, 不過並不是正面, 而是側面的, 是《選》一片的開首, 一名帶點熱誠以及天真愛玩的男子, 在一個講台前, 說出了總統候選人的講稿. 同樣的人, 經歷了故事的發展, 變成了片末的那位男子. 《選》一片可說透過了這兩個特寫說故事.

當然, 《選》一片並非只靠這兩個鏡頭來支撐. 主角Steve 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一, 莫里斯  ( George Clooney 飾) 的得力競選助手. 他對於莫里斯的政治理念的信任, 以及自身對於政治的熱情, 竭力為他籌備競工作. 電影開始的時候, 莫里斯所提出的種種議題, 對於一些追求普世價值的觀眾來說, 是非常吸引, 甚至會希望他能夠在現實中出現. 簡單來說, 電影的前段看似是非常的完美的烏托邦.

這樣的完美自然不是電影希望提出的東西. 隨著故事的發展, 政治現實陰暗面慢慢浮現. 而當初充滿熱誠的 Steve 也因此慢慢變質. 這種變質是基於一些事件, 而這些事件又各自牽涉到不同人物所犯下的大小錯誤, 以及有些人認為屬於不同世代的價值觀的差異而引起. 當中最主要的, 是忠誠、理想與現實, 以及個人與大局的互相衝突.

故事詳細的佈局在此不述. Steve 在當中因犯下錯誤, 或更正確來說, 是中了對手陣營的計而使他的忠誠受到他的上司競選經理保羅(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 的質疑. 同時又因為他的忠誠, 而得到了有關莫里斯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因前者而喪失 了工作, 甚至幾乎斷送了政治生涯; 又因後者而絶地反擊, 反而取代了上司成為了莫里斯的競選經理. 然而, 在過程中, 他也許是出於絶望, 出於感到被背叛, 或出於為求力保自己的政治生涯, 而不致淪為只可成為某些顧問, 不能為政治理想出力而終其一生, 才以他所憧憬的政治希望, 莫里斯, 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來要脅他讓其復職, 取代了把他解僱的上司, 成為了政壇的新星.

從結果來看,  Steve 的地位以及前途是比電影起初提升了, 更一片光明了. 但是電影的結尾, 由他慢慢步進一個體育館中接受訪問起, 他的面孔卻帶著一種虛空. 導演於此刻意以一個長鏡頭的特寫, 把 Steve 的面孔表情以大特寫這種頗具壓迫性的方式呈現於觀眾面前, 用意明顯不過 : 他的虛空, 讓我們得以反思, 為了(政治)理想而不擇手段是否真的值得? 電影中的莫里斯一開始被塑造成為一種理想存在, 然而隨著一些秘密的揭開, 我們又會認為他虛偽. 只不過, 這種虛偽又讓他的理想得以透過進入制度而有機會實現. 同樣地,  Steve 透過不擇手段而得以延續自己的理想, 但同時又喪失了本來擁有的熱誠而變得空洞.

《選戰風雲》中, 我看到了主角最後的悲哀. 他的理想雖得以繼續, 但熱誠早以因為種種的政治心計、價值觀的衝擊以及, 形勢的壓迫而沖淡. 這也許是最可怕的情況 : 對自己的理想的熱誠沖淡. 電影並沒有為應如何面對這種情況給觀眾任何的答案. 它留下了這樣的一個問號, 讓觀眾帶著思緒離去.

值得一提是, Ryan Gosling (港譯 賴恩高斯寧) 在此片的演出不俗. 在一種好戲之人中, 仍然吸引觀眾的注目. 此子去年的《極速罪駕》亦很有吸引力. 期待他下次的演出是否能夠有新的突破.

20120215

(Image source: http://www.lordofthefilms.net/2011/12/top-10-performances-in-film-in-2011.html)

作者

Ray Leung

跨界別觀察及分析者。視覺文化研究碩士。任藝術行政及自由工作。以寫分析評論為興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